星期日, 1月 24, 2010

笑談英文(二): 英文學到好的標準是?

大部分亞洲學生從小學英文, 我老人家從有記憶開始好像是小學上了一些補習班, 跟人家說說 “Good Morning” “How do you do?” “I am fine, Thank you!” 之類的, 如果把歷史到推三百年, 堂堂的漢民族怎麼可以學這種番邦夷文”? 應該這些傢伙學中文來朝拜我泱泱中華才對吧? 過去四百年的中國歷史, 清朝打壓思想家文字獄跟八股科舉, 中共的文化大革命, 從明朝以後就沒什麼大思想家, 這幾百年填鴨教育創造了一個跟西方民族性完全不同的國家. 泱泱中華也錯失了以中文統一全世界的機會, 雖說世界文化強弱盛衰幾百年是一變, 這英文在世界文化上已經樹立了不可磨滅的地位.
雖然大家爭相學英文, 一個種族的文化還是不會變, 只是多了一個選擇,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好處. 反之, 現在全世界只會說一種語言的國家, 第一個我想到的就是美國. 語言是近入一個文化的key, 沒有認清這一點就無法領會學好語言的關鍵, 也無法明白為什麼學語言是人生一輩子很值得的回憶.
不知道現在的英文教學還教不教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的不同. 老師說 “How do you do”是第一次陌生人見面用, 熟人打招呼用“How are you”. 我到美國底特律機場降落的第一天, 勇敢的使用How do you do跟老美打招呼. 大家都用很奇怪的眼光看我, 有人愣了一下, , 原來你在跟我打招呼啊? 回答大概有三到五秒的delay.
現在呢? 我已經不記得上次使用How do you do是什麼時候了. 我一天到晚跟新的老外打交道, 從來就沒用過這句話. 你可以說我洋化已深”, 如果看到某個留學生在機場跟我說How do you do, 我也會跟恐龍一樣愣一愣.
每個人學英文的動機與目的不同, 方法也不盡相同, “學到好的標準也不一樣. 我準備出國的時候, 曾聽某大師說他沒出國但英文也學得很好. 我現在無法認同這句話, 如果說學得好的標準是出國考試高分, 可以讀讀技術文章, 那有可能. 但你說要在一個會議上跟人無間隙的對話, 這沒有文化背景是做不到的.如果有人感覺在台灣學的英文可以到國際會議中談笑自如, 那是老外讓你三分, 客氣下故意創造機會給你說話產生的假象. 會議後去Bar裡坐一下, 白娘子喝巡黃, 酒過三巡就見真章了.
要測試自己的英文在老外眼中能力, 各種檢定考試都沒用. 我多年學習倒有個辦法可供參考, 這不只適用於英文, 日文, 韓文, 阿爾巴尼雅文都可以:
1. 在夢境中說英文
2. 用英文訓人, 罵人
如果你在學英文, 或你的孩子在學英文, 用這兩個指標可以清楚地看出對一個語言的熟悉程度, 這比托福考滿分還有效. 如果有人說英文很行, 叫她來跟老外吵一架, 真假立辨. 當然, 很多台化已深的老外可能會對這個測試打折扣, 最好土生土長不懂中文怎麼說的. 如果我是裁判, 評分標準:
等級一: 能不能吵起來,
等級二: 能不能據理力爭,
等級三: 能不能扭曲事實
等級四: 能不能死纏爛打,
等級五: 能不能雙贏收場.
等級一會刷掉一票人, 通常會看到一些不自然的微笑, 到了等級二, 如果臉色瞬間轉紅, 表示受了極大的委屈無法陳述, 刷掉. 我曾看過一個留學生在學校跟老外吵架, 慘遭趙高先生的指鹿為馬, 回家淚汪汪的, 打了一通三百美金的越洋電話跟父母訴苦. 男兒淚不輕彈? 那個晚上可接了好幾帶, 加上明明有便宜的網路電話卡, 偏要用固定電話, 我很不識趣在旁邊好心提醒, , 那對仇恨的眼神...
等級二到 等級三是另一個門檻, 如果是全民英檢, 等級二措措有餘. 等級三以上是給有心徹底享受西方文化用的. 吵架是對語言能力的終極考驗, 招招必殺, 沒爐火純青的功力是做不到的. 如果有人需要做英文教學節目的點子, 這就是了. 如果你的孩子在很貴的幼稚園雙語學校, 想知道投資報酬率, 看看她發脾氣的時候是用英文還是中文. 可以幫你參考是不是要另則良悽.
有了吵架 學到好的標準, 接下來的一系列討論會比較容易focus.

星期一, 1月 18, 2010

三言兩語談喇叭: 單體 7 : 單體跟失真 (Distortion)

保證這是短時間內談單體最後一篇

DIY的世界中, 最重要的單體指標是失真, 我尊崇的DIY設計師們的共同理念是, 設計出低失真無色染的系統. 無色染的系統能忠實地, 毫無保留地表現出音樂來源, 聽無色染系統會有很高的臨場感, 因為喇叭傳遞了聲音的能量, 本身應該是不存在.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無色染的系統. 我朋友(Rick)喜歡重金屬音樂, 他第一次帶他的CD來聽冰風雪時, 給他很奇怪的感覺. 他說: 真是令人讚嘆的聲音, 從沒想到聲音可以這麼動聽又清楚, 但我總覺得他的低音怪怪的

Rick覺得冰風雪的低音很精準”, 但不夠強烈”, 空氣中有震動的感覺但地面沒有. 經過一番研究, 原來是Rick原來的喇叭在低音部分加入了相當的色染, 讓低音突顯, 整個音色其實很不平衡, 但是Rick聽習慣了, 加上他本身也喜歡有色染的低音. 聽久了一點, Rick發現了一件奇妙的事, 他說冰風雪聽不累, 越聽越舒服, 幾天後他打電話給我, 說他覺得他的喇叭低音不平衡, 問他自己做一套要多少錢

無色染設計得好的系統應該不會產生任何聽覺疲勞. 有的喇叭故意加入色染, 因為很多人挑喇叭通常到店裡聽個半小時, 要是喇叭在這半個小時內沒有讓你驚艷, 恐怕沒戲, 而且半個小時的聆聽時間無法判斷是否有聽覺疲勞. 這要等你抱回家之後, 連續聽個幾小時才會知道. 一旦產生了聽覺疲勞, 那就很精采賽喲哪啦兼恭喜, 因為腦子會把疲勞紀錄下來, 下次可能聽個十分鐘就聽不下去了.

要做出沒有聽覺疲勞的喇叭, 除了電腦模擬之外, 必須要設計師真的把實品做出來, 狠狠地聽上好多小時, 東調西調, 再聽個幾小時, 再調, 再聽, ….., 高音, 中音, 低音, 各區段都盡可能達到透明化, 無色染.

單體的失真度幾乎決定了單體的所有. 你可能聽到某某某說她喜歡金屬高音, 絲帶高音, 或是” (Be) 高音. 你可能也聽說某某高音使用了什麼特殊技術, 例如神高音的”Air Circ” chamber等等. 我們假設任何用在單體上的技術 (沒錯, 任何技術, 不管怎麼行銷吹噓), 首要的目的是來降低單體的失真. 某某單體用了某某技術, DIY族來說, 如果這個單體過不了線性跟非線性失真測試, 那管他什麼特別技術, 就算是黃金做的, 或者是用上了龍發堂或杜鵑窩的祖傳秘方, 都是零分.

當單體的失真度低到某個程度, 接下來去評論他的細微差異才有意思, 例如有人覺得絲帶高音延展性很高, 有人覺得金屬臨場感多一些等, 這就進入了主觀評論的範圍, 科學上的失真數據告訴我們某單體的性能, 接下來由材質或技術帶來的差異, 或是單體廠的Special Magic, 就訴諸於購買客戶的喜好, 在這裡, 依賴別人的評論去做購買決定是很不明智的, 因為你的感覺可能不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第一套DIY應該是繳學費”, 萬一你不喜歡無色染的中性喇叭, 還可以及時回頭.

我把Scan-SpeakAirCirc 6600列為神高音, 另一個Scan-Speak的神中低音是Revelator (Brachy大大的Etka最下面那一顆), Revelator是眾神之王, 如果AirCirc是雅典哪, Revelator就是宙斯. 威名已久, 店售喇叭沒有上萬是看不到的. 有沒有比神單體更好的單體? 有可能, 但神單體已經是超過95分的產品, 就算比她好, 除非單體技術革命, 能好的程度相當相當有限. 神單體的地位相當於BMW的三系列房車在小型房車級操控性的地位, Infiniti, Lexus, Benz, 這個等級的房車, 論操控性都是拿來跟BMW, 要是接近BMW的操控性而且又更便宜, 那就是很棒的產品. 你也可以去買法拉利, 但首先法拉利不是房車, 價錢是好幾倍, you got the idea.

Seas Excel系列單體是跟Scan-Speak Revelator同等級的產品, 在價位上跟效能都相去不遠. 冰風雪中使用的Dayton Reference SeriesC/P值很高, 但比ExcelRevelator低檔次的產品. 單體廠都想做出ExcelRevelator等級但價格較低的產品, 同理, RevelatorExcel設計出來的系統, 好聽是很正常的, 所以對設計師來說, 用這麼好的單體, 如果系統跟使用低檔次的單體沒什麼太大差異, 是一種恥辱, 大家都想避免. 同樣的, 真正能展現設計功力的作品, 是使用比RevelatorExcel低檔的單體, 最好以十分之一的價格, 做出能挑戰RevelatorExcel的系統, 這才是設計師至高無上的榮耀.

所以你會發現天王伯爵等級的DIY設計很多, 這些都是雄心壯志要越級挑戰的產品. 你也很可能經歷了幾套這種系統, 打消了想花大銀子請神的念頭也說不定. 修行吧, 絕地武士才是正道, 近來黑暗原力盛行, 切莫讓它誘惑

三言兩語談喇叭: 單體 6 - 我怎麼進入DIY世界 - Seas

花這麼多篇幅談單體, 因為這實在太重要了. 掌握了單體鑑賞能力, 就不會被很多非科學性形容詞的迷惑.  這裡分個岔, 分享一下為什麼我會進入DIY的世界, Seas高音單體有關. 我五年前買了一套劇院系統, 當時做了很多研究, 知道店售喇叭C/P值都很低, 走向Internet, 選擇購買以前無法聽到的系統才是正道. 懂美國的消費系統後, 明白東西買了不高興要退是很容易的事, 所以把喇叭買到家裡, 經過三十天的鑑賞期, 要不喜歡輕輕鬆鬆可以退掉.

我買了Axiom M60, V150, QS8, 加上Outlaw的重低音. Axiom的評價好得不得了. 買了之後我也很開心, 幾個朋友到我家聽過之後, 都紛紛敗了一套. 我的哲學, 欣賞音樂跟電影是比研究喇叭重要的. 一用就是五年. 好死不死去年心癢難騷買了一台HDMI的擴大機, 這麼一來原來的Harman Kardon就嫌置了, 怎麼辦? 得找個喇叭放到地下室也不錯. 預算$200以下最好, 勤儉持家, 有兩個孩子要養.

逛著逛著發現Energy RC10在打半折 - $300, 雖然超出預算, 但網路上天花亂墜不負責任的形容詞太多, 於是承蒙老婆恩準撥動庫銀購入. 沒想到寄來之後一隻喇叭的高音單體是壞的, 只好退回去, 我又進入研究, 買哪一組好的無間地獄.  這時佛祖大發慈悲, 透過Seas高音指點了一條明路.

我在myav偶爾讀過某些文章會談到SeasScan-Speak. 某天讀到某網購喇叭創辦人說她賣的喇叭使用Seas高音, 在這個價位的產品是前所未有的事我想這Seas高音這麼了不起, 值得人家歌功頌德, 有沒有在賣單個的?  這一找不得了, 這麼偉大的單體一個才$40.  這個嘛我去歐洲旅行隨手敗的紀念品都比這個貴. 喇叭一組要$800, 史官評論之流都說這是$1000內買了賺到的東西. 我就不明白了, 一對Seas高音也就$80, 而且這是零售價, 喇叭廠的價錢鐵定必這個低, $80$800還很遙遠, 其他的$720都到哪去了?

Internet了不起的地方在於, 如果做研究的方向抓對了, 答案都在不遠處. 但要是搞錯方向, Internet很容易成為資訊爆炸的無間地獄. 很容易被黑暗原力迷惑, 不知不覺從絕地武士成為達斯維德 (Oh, I sensed a disturbance in the forces…). 研究喇叭是個例子, 實際工作領域也一樣, 這幾年下來發現我的客戶最需要的就是一開始的策略方向, 其他的錯誤都可以想辦法補救, 但要是一開始策略錯了, 就回天乏術, 準備Orz收屍, 當然, 在溫柔的宅男眼裡, 客戶永遠是對的

你知道中央處理器, 或是所有的半導體晶片的原料是矽沙, 成本幾塊錢, 但一個IntelCPU要幾千塊, CPU的主要成本在設計跟生產, 台積電蓋一個晶圓廠動不動就是幾百億, 這些成本都得反應到售價上. 同樣的, Sonas Faber把喇叭做得這麼漂亮, 這也要成本. 我自己做了幾組, 光是要把音箱做得很完美, 磨得很細膩, 奇形怪狀或原木貼皮都不說, 就要花上很多時間. 這些成本喇叭廠都得負擔, 像冰風雪一隻重超過70, 運費呢? 品管呢? 外型設計? 系統設計? 經銷門市? 利潤?
這解釋了為什麼在售價$800的喇叭裡, 使用Seas $40塊的高音單體是很少聽說的事. 這是自由市場運作下的結果. 所以如果你的單體加分音器的零售價成本是$500, 要請喇叭廠幫你做得漂漂亮亮的, 加上提供門市銷售服務, 沒有花$2500 - $5000是沒有人願意做的. 並不是喇叭廠黑心肝, 而是在自由經濟市場上, 每個人會追求最有效運用自己時間的方式.  當我DIY, 我自己吸收了喇叭廠的成本, 我花時間,換來了很多樂趣, 我自己認為有價值, 但在同一個屋簷下, 我家女王就不這麼認為.
喇叭廠跟香水廠類似, 他們的定價標準是這個聲音值多少錢”, 而不是單體成本多少. 使用原料成本定價模式的就是可憐的筆電市場. 所有從商的人都知道, 進入筆電市場這種Commodity就只能從成本控制來得到利潤了.  拿雅瑟喇叭來說, 她家的X系列跟Be系列使用同等級的單體, Be系列價錢是X系列的一倍, 為什麼? 因為分音器的設計不同, 從原料成本來說, 這個差異極小, 但從聲音的角度, 差異可以很大. 因為在X系列裡的分音器為了產生跟Be系列的市場區隔, 雅瑟可以選擇不要發揮X系列喇叭單體的實力, 把她留到Be系列裡. 

這沒什麼, 商學院行銷學常用的個案, HP的印表機高檔跟低檔的差別, 很多只都在於軟體的不同, 低檔機子中的軟體把硬體的某些功能關掉了.  一但進入DIY, 恭喜, 從成本的角度來說, 就進入了原料成本的定價模式, 如果花在DIY的時間 (oh, 第一套一定是很多很多, 還會犯不少錯), 對閣下有價值, 那這個方向就對了. 如果還在猶豫, 建議先去聽聽雅瑟的X系列, 以她在台灣的價錢, 如果你使用相同的單體, 很難DIY出這麼漂亮的東西, 售價也非常合理.  如果你想晉級挑戰Be系列, 不是太在意喇叭長相, DIY的價值就可能更吸引人一點, 記得我們提過的神單體, $1300塊的預算, 可以組出一套使用神高音, 神中低音的二音路系統, 這是神的等級啊先別問我去哪裡買, 我不建議第一套, 在完全沒有經驗, 又沒什麼人可以幫忙下, 就去褻瀆神明.

DIY如果是一條新的路, 應該要先繳學費”, 先嚐試做一套$250以下的系統. 做從中學. 幾乎可以保證會犯很多錯誤, 但是$250既然是繳學費的心態, 犯錯就可以接受. 等系統完成了, 也不急著做下一套, 先好好欣賞一下, 最好把左鄰右舍全叫來聽一聽, 正常的狀況下, 會接著想如果$250可以做出這樣的系統, 那花$1000真不知道是怎麼樣…”, 在店售喇叭世界裡, 多花一倍錢不一定有一倍, 半倍, 或是10%在聲音上的改進, 因為你不知道錢是花到單體, 還是花到外型設計去了.  可是一旦轉為DIY的成本計價, 一倍的成本通常表示更好的單體跟更複雜的分音器, 聲音品質提升的可能性大很多.  事實上, $1000以下的單體加分音器成本, 應該可以有實質提升, 一但超過了$1000, 提升幅度就開始有限, 這時候, 空間, 擺位, 擴大機等等必須跟上.  同時隨著知識增長, 會慢慢明白很多天王級單體的存在, 可能永遠不會碰到神單體也說不定.  黑暗原力很吸引人, 誰願意慢慢繳學費? 耐心耐心, 絕地修行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