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30, 2011

開會的藝術 1

讀書的時候知道國父孫中山先生寫了"民權初步"告訴大家怎麼開會. What's the big deal? 開會有這麼了不起? 這麼多學問.

工作幾年下來, 開會是個藝術. 如果閣下是"薪水階級", 觀察您的開會藝術可以精確診斷您升官發財的運.

基本上, 開會有幾類功能: (A) 認識人, 打交道, (B) 宣布事情, (C) 討論方案.

所有的老闆都只喜歡出席 (A). 幾乎是同理可證, 只需要作(A)的人通常是"老闆". (C)是給苦幹實幹, 吃力不討好的朋友經驗的. 基本上一個完美的組織, 大家各作各的, 怎麼會需要"討論解決方案"? 這一定是有問題, 公司某地方沒效率? 沒做好? 跟不上潮流? 被競爭者趕過? 等等. (C) 是應該盡量避免的. 有問題要解決就是吃力不討好.

回想一下你參加的會議. 假設John開始一個會議, 請大家介紹自己, 搞清任務跟角色, 說說今天大家來這裡做什麼 (A), 接著說 - Larry will take over from here. Larry 就是(C) 了. 剩下跟Larry一起參予討論的全是(C). 接著John拿出Blackberry開始上網回信件 (一定的, 不要以為他真有那麼多郵件, 這是一個標準動作), 酒過三巡, 噢, 該結束了. 結束方法如下:

- John has next meeting (他時間有限, 要去下一個會了)
- 最重要的議題通常 - Let's take it offline (私底下解決)
- 假如Larry的成員有不適好歹的, 把不能說的東西說太多 - "You should focus on the big picture first"
- 假如有Follow-up meeting (後續會議), John一定不會出席.
- 假如要討論的問題解決了, 功勞一定是John的
- 假如沒解決, 因為Larry帶的這一批人太重視無關緊要的細節. You do not understand business drivers.

假如你一直在作(C) - 不要怪別人不升你. 人加會升你才有鬼. 認錯吧, 你得學會怎麼作(A).


星期三, 11月 16, 2011

Rebecca 一對還是單個?

我把一組Rebecca借給朋友, 他是一個Concert Pianist. 在德國某大學音樂學院教過書, 人很聰明但很低調, 實在看不出他是專業鋼琴家. 我另一個朋友知道了以後說: 我早覺得He is too smart to work with us.

第二天他主動來報告聽感. 我在開會沒空理他. 所有喜歡音樂的人有的通病 - 有好東西不跟朋友分享會得病. 所以他用Instant Message寫了一大串. 詳細描述他的器材跟放的音樂. 我眼睛亮了一下 - Accuphase - 這個人也是玩家, 就是低調.

今天他問我: How much do you retail this speaker? (Rebecca零售價多少?)

我: Around $800

他: So it is $1600 ($800 x 2) for a pair. (他以為$800是單隻, 一組變成$1600)

我: No, it's $800 for a pair.

他: Are you crazy? That's an incredible deal!

我: ...


星期四, 10月 06, 2011

Alexis Sound


Rebecca 3 第一批已經出貨了. 大家拿到後會看到一個陌生的名字 - Alexis Sound (www.alexissound.com). 這是為廣大Rebecca 愛好者創立的公司. If you're following Rebecca news, there should be no surprising information on the website, perhaps some pictures.

Alexis Sound 的成立代表我對揚聲器認知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一開始: 測量難. 這裡簡單談了.

階段二: 知道怎麼測量了之後, 設計相對簡單些, 因為所以基礎知識都懂了, 設計是融會貫通.

階段三: 開始尋找"無敵終極揚聲器". 一但覺得手中握有啟用聖器的祕笈, 誰能不心動? 所以做了無數的箱子, 試過無數的單體組合, 很貴的單體, 很知名的單體, 四處找揚聲器比較高下.

階段四: 開始明白測量的極限. (It takes a while) 明白揚聲器是藝術的一種 (It takes longer). 簡單說, 沒有任何測量能完整描述一個揚聲器. 設計師必須懂得利用測量的長處跟極限. 相對值比絕對值重要

階段五: 大澈大悟. 知道揚聲器設計 is all about compromises and trade-off.

Alexis Sound is really about the passion of music and the pursuit of this ar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星期三, 10月 05, 2011

Double Scissors - 想像力


兒子今天跟我說: 學校老師不讓他用imagination.

我問了一下究竟.

日文老師教大家剪刀石頭布, 這個兒子會了. 兩個兒子都知道, 在剪刀石頭布的世界, 爸爸有一種秘密武器 - 叫 double scissors.

Double scissors 出四個手指, 威力非常強大:
  • 碰到剪刀, 這是兩把剪刀, 所以勝於一把剪刀.
  • 碰到布, 這是兩把剪刀, 當然勝於布
  • 碰到石頭, double scissors有四個手指, 同時具有布的實力, 所以也剩於石頭.
簡單說, double scissors是無敵的.

我是要教孩子Think outside the box. 玩剪刀石頭布一段時間, what can you do? Can you invent something else? Imagination is powerful, limitless, and free.

後來他發明了Dynamite - not as powerful as my double scissors. 很明顯的, 在學校這些無法Follow rules. 現在我得告訴他, follow rules 跟 imagination有什麼不同.

星期三, 9月 28, 2011

音響基礎論6: 設計喇叭需要無響室?


"設計喇叭需要無響室?"  That's not true.

要設計好的揚聲器是很複雜的一件事, 要懂的東西很多. 但有沒有無響室是最不重要的. 無響室的好處是測量不會受到一堆反射波駐波等干擾.

使用Gated responses在非無響室可以得到相對很準確的測量結果.  為什麼說相對很準確? 因為設計分音器所需要的頻段, gated responses cover 得很好.  低於250Hz以下的頻率, 由空間反射波決定, 這個區段即使你看到在無響室測出來的數據, 到你的聆聽空間沒有參考作用.

假設你看到在250Hz以下很漂亮的圖: 1) 模擬的 (用對工具很準), 2) 修改組合的 (把近距離跟遠距離組合), 3) 假的.  這些資料反映出聆聽者的空間, 無法決定揚聲器的實力.

還有, 在真正的無響室聽音樂是很無趣的. 人類聽覺是直射波跟反射波的組合. 好的反射波會展現出自然音場. 全部拿掉會死氣沉沉. 每個演奏廳很大的設計學問在怎麼處理反射波. 想多了解去讀Dr. Toole的Sound Reproduction.


星期日, 9月 25, 2011

Rebecca 3 箱體設計

有Rebecca 3 的朋友來信問到:


"就我之前讀過的喇叭設計資料說明, 箱體設計盡可能設計成無互相平行面,或單體後面設計成U型弧形面(ex:部份Usher喇叭), ...., 這樣就可不用放置吸音棉,可減少箱體振諧,也可防止聲音細節部分被吸收太多"


大部分Internet上的知識都屬於經驗法則 - 藉由經驗歸納出一些結論. 經驗法則的限制是 - 觀察到的現象可能是對的, 但歸納出來的結論是錯的.  Audio is complex - 變數很多.  


"分音棉會吸收聲音細節"? 就大部分的反射或封閉式喇叭, 這是不存在的. 就Rebecca全系列高音, 每個高音都沒有Back Wave, 假如細節是從高音出來, 沒有back wave再多隔音棉也吸不了"不存在的東西". 


低音單體有Back Wave, 吸音棉可以吸收, 但是就細節來說, 一來得知道分頻點在哪裡 (究竟細節是從高音還是從低音?), 二來就非開放式的箱體設計, 吸音棉對細節的影響實在微乎其微, 這個在測量上看得出來. 


非平行面跟U型 - 美觀因素多. 非平行面是希望影響單體alignment. 這個在Crossover處理掉了. U型跟使用樺木夾板或"原木"箱體一樣, 影響, maybe but small, 這些都不是關鍵因素.  這些是"看得到"的因素. 可以在市場行銷上做文章的因素.  真正影響的原因不在這裡.  Hard to believe if you read lots of 經驗法則 magazines, right?  


So - 假設增加Rebecca的預算, 我會選擇不一樣的箱體嗎?  假設我希望做更好的市場行銷 - Yes.  假如我希望讓聲音有等級上的進步 - 我會考慮用更好的單體.  

星期四, 9月 15, 2011

揚聲器測量 跟 畢業

測量是揚聲器的最後一塊聖地. 測揚聲器, 其實是在測聲波. 萬法一宗, 必須對聲波的特性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要有一定的數理工程基礎.  假如還在讀大學, 學校有理工科系, 去修工程數學, 跟訊號處理很有幫助. 最好電路學跟普通物裡裡的電磁學都不要太混.

我在My-Hiend.com不經意提了一些測量:

測量難
為什麼難
這篇開始用一些演算法名詞 (If you don't know what HBT, F/5, and 5F are, you probably don't need them)

還得到了"西窗主人"的雅號.  這裡我不打算談測量. 這個主題就Blog來說太嚴肅. Blog caters to different audiences.  I want to explore something else.  我剛拜師學藝的時候, 很幸運地遇到"幾位"世外高人, 我稱他們為周伯通.  去拜師前我已經讀了不少書, 這個職業有關. 當顧問很重要的是 I have to speak intelligently on "any topic" if I'm visiting a client.  假如我去拜師自己跟白癡一樣, 浪費大家時間.

周伯通很樂意示範. 我看了幾次自己覺得已經可以"出師"了.  所以很得意地開始自己操作. 接著, 開始自己"改進"方法, long story short, 馬上就破功.

為什麼?

周伯通的方法已經爐火純青. 子曰: 從心所欲不踰矩. 他的方法每一個步驟後面都有根據. 每一個步驟都是千錘百鍊. 我這個茅頭小子學了一個依樣畫葫蘆. 自認出師.  之其然不知所以然. 一但方法中的因子改變, 不知所以然是無法對付的.

所以, 腦筋動得快, 趕快再回去拜師. 第二次回來以經有不少實戰經驗.  問的問題深度增加很多. 開始了解被後的原理.  把"填鴨"的東西透過實做吸收, 得到"啟發", 為"創新"做準備.  這個過程我換了三四個周伯通, 到某個時間我發現我知道的東西已經超過我的"老師", 已經可以"畢業"了. 這時候我需要下一個老師來涵蓋不同領域.

從小到大我們畢業很多次 - 幼稚園, 小學, 中學, 大學, 碩士, 博士.  小學沒人會擔心畢不了業. 研究所常聽人擔心畢不了業.  真正的畢業, 應該是在這裡已經學不到你要的東西.  畢業的時機, 應該自己知道得最清楚.  Only you know if you are qualified to graduate.

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做三年, 你畢業了嗎?

跟朋友交往了五年, 你畢業了嗎?

當了十年的父母, 你畢業了嗎?

畢業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畢業的真正成就感, 不是來自畢業典禮, 送花或文憑.  People can be happy for you but only you know it.  Only you can fully appreciate its value.

So, 我覺得我已經畢業了. 社會環境有個認同的過程, 可能是博士班口試, 可能是職業生等考績, 可能是畢業考, 可能是去殺一隻野獸, 可能是去山裡待三天不餓死, .....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主觀的畢業跟客觀的畢業.  Let's leave it for the next blog.

星期二, 8月 23, 2011

閃電跟地震


星期天在周伯通家測試幾個單體的低頻能力, 用Signal Generator產生大音量低頻, 牆上的圖在某些厲害的單體 (Scan-speak Revelator) 加上最佳化的箱子, 感覺快要掉下來. 在測試中, 風雨交加, 一個大閃電, 窗外看到火花, 很強的火花, 像爆炸一樣 - 閃電擊中一棵樹, 樹倒了, 倒在鄰居的客廳 ...

我們兩個不知道, 雨停了看到一堆人圍著才目睹. 閃電真Powerful. 應該去看Thor.

今天下午Virginia發生5.8級地震. 公司開會到一半, 突然有人說還在這裡幹什麼, 快疏散... 大概震了十秒. 哇塞 ...

星期三, 8月 17, 2011

蝙蝠俠的第二專長


每個人都有第二專長, 如果你覺得你沒有, either 還沒找到or 你不知道.

蝙蝠俠白天是Bruce Wayne - 大企業的老闆. 他的另一個專長是蝙蝠俠. 看清楚一點, 這兩個專長是相關的, 沒有Wayne Enterprise, 哪來的資金去研究蝙蝠車, 跟一堆酷玩具. 白天Bruce交際應酬, 扮演花花公子, 別人看了很羨慕, 家財萬貫不愁吃穿, 說實話你不知道他心裡怎麼想. 晚上出來做英雄, 常常會把命送掉. Bruce可能覺得當花花公子埋沒了他的才幹, 當蝙蝠俠才是自我實現. 他不需要人知道, 就自己跟幾個同夥知道.

你心中的蝙蝠俠在哪裡? 白天上班覺得才幹被埋沒了嗎? 抱怨同事上司狗屁不通. 回家想像突然升官發材, 年輕一點 - 想像突然校花看上自己. 這叫做"宅". 宅不宅不是重點, 每個人都宅, 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跟時間上的差異. "宅"者, 天性也. 孔夫子的年代不流行"宅", 他說"獨處", 所以這個觀念幾千年前就有了.

假設你覺得每天忙得喘不過氣, 有覺得才幹沒有發揮. 你"宅"的時間不夠. 每個人都有生活壓力 - 成績單, 房貸, 孩子奶粉錢, 大學學費, 等. 第二專長都是在"宅"的時間發現的. 勇敢去尋找心中的蝙蝠俠吧. 一年後, 你的朋友瞪大眼睛說: 你真的在中情局工作啊?

星期六, 8月 13, 2011

音響基礎論6: Sensitivity 靈敏度跟低音單體


這裡說過, 揚聲器系統的靈敏度是低音單體決定的. 高音跟中音必須乖乖配合.

你已經知道現在的高階低音單體, 靈敏度都偏低. 一個靈敏度85 dB的低音, 到成品裝箱剩下82 dB - 怎麼賣? 幾種常見的做法:

1. 靈敏度隨便報. 82 dB報成 84 dB. 使用者鐵定不知道, 二來如果所有廠商都這麼做, 你不這麼做就虧大了. 這有點被逼上梁山. 使用者有準確的音壓計而且知道怎麼量(C-Weight Average or A-Weight Average?)的極少.

2. 使用兩個低音單體. 每多一個靈敏度可以增加3 dB. 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兩個並連的結果, 阻抗會從8 ohm 掉到 4 ohm. 對擴大機的要求變大. 所幸現在的擴大機對4 ohm的喇叭大都可以輕鬆對付.

所以應該並連囉? Not really. 這有很多因素要考慮. 你得明白阻抗是個平均值, 真正的阻抗是變動的. 為什麼我說從8 ohm掉到4 ohm. 為什麼我不說並連兩個4 ohm的單體, 讓阻抗變成 2 ohm. 2 ohm的喇叭很可能會把擴大機短路. 同理, 平均4 ohm的阻抗, 假設在某頻段阻抗掉到2 ohm - bingo - 有的擴大機就慘了.

分音器的所有原件都會影響系統阻抗. 單體阻抗4 ohm不保證系統阻抗也在4 ohm以上. Wilson Audio Sophia 3 在某頻段阻抗掉到2.x ohm. 這是Sophia 3設計上做的決定. If you ask me, is that a good decision? Absolutely not. 不需要犧牲阻抗也可以做出很棒的系統. 但每個系統有她的產品定位. It's a hard decision.

所以當你看到某個揚聲器有兩個低音單體, 絕大多數都是並連, 系統阻抗很可能是4 Ohm, 用來提升靈敏度. 注意, 除了靈敏度以外, 沒有其他變化, 換句話說:

- 兩個一樣的低音單體, 跟ㄧ個低音單體, 系統的低頻延展是一模一樣的. 低頻延展跟Tuning Frequency跟箱容積直接相關, 並連低音單體只是把箱容積加倍, 維持相同的Tuning Frequency, 增加靈敏度, 記住Hoffman定律中三者的三角關係.

- 增加靈敏度會增加音量, 假如在你的聆聽空間不需要大音量, 那就有點浪費.

- 兩個單體並不會增加系統的功率承受. 這有點難理解. 感覺上我可以放更大聲了, 為什麼系統的功率承受還是一樣? 系統放更大聲是用相同的功率, 產生更大的音量, 功率承受極限是一樣的.

這回歸到一個原始的問題 - 你必須了解自己的音量需求. 複習一下.

星期三, 8月 10, 2011

如果你想學揚聲器行銷 ...

我一個朋友最近考慮 YG Acoustics. 在網上做了很多研究, 約了一個Dealer, 跑來跟我問看法如何. 他對YG Acoustics用了科技很有興趣. 我去YG網站看了一下:


我笑了. 真的笑了.

YG 所談的獨有技術:

- 很多是誤導
- 很多是跟聲音沒有關係的東西
- 測試指標大部分是自己發明的

我猜得出測試數據中一直提到某"leading European company"是哪個公司. 這種採用沒有公信力的指標說別人喇叭不好實在很不以為然. 很都東西說的也都不對.

姑且不論YG好不好聽, 值不值得他的價位, 有可能:

- 故意說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好聽的真正秘密
- 真的認為這些東西是對的, 那就 ...

我朋友沒想到我會給他這麼多"意見". 但想想, 這些行銷文字成功打動我朋友的心, 讓他考慮入手, 這種行銷是很成功的.

星期二, 8月 02, 2011

音響基礎論5: Sensitivity 靈敏度


談了一些揚聲器的基本觀念, 複習一下: Here. Here. Here

如果你觀察現在高檔中低音單體, 共同的特性是: 大家的靈敏度都很低.

揚聲器系統的靈敏度是中低音決定的. 高音的靈敏度通常都"很高". 因為高音沒有箱容積的限制. 低音單體如果靈敏度要做高, Hoffman定律說要嘛犧牲低頻, 要嘛箱容積要很大. 低音單體犧牲低頻還叫低音單體嗎?

低音單體靈敏度低, 揚聲器的靈敏度就會低. 所謂"低", 大概是82-85 dB. 為什麼高檔單體犧牲了靈敏度? 因為現在的擴大機跟十年前比起來進步太多. 高瓦數根本不是問題. 犧牲了靈敏度可以在小的相容積達到很棒的低頻. 在空間的限制下, 把箱容積做大是不make sense的.

看看Scanspeak的Revelator, Seas Excel, 低音單體有的靈敏度只有85 dB. 這個數字是"未裝箱"的數據. 所有的低音單體裝箱後都會有baffle lost. 所以 85 dB的單體一裝箱大概剩下82 dB. 假設根一個90 dB的高音單體, 分音器必須把高音降8 dB才能搭. 分音器中高頻單體常常有電阻串連就是這個道理.

把高音降8 dB有什麼大不了? Well - this is a bit tricky. 有的高音沒問題, 有個高音降這麼多有點可惜. 這裡單體匹配有些經驗法則可以應用.

靈敏度在90 dB以上的揚聲器, 通常給演唱會或戶外使用. 在high end"室內"音響大概已經絕跡了.

星期六, 7月 23, 2011

Rebecca 3 預購里程碑


開始預購 (細節在這裡) 是一個小里程碑 - Why? Rebecca這次的蛻變:

- 新的 Ribbon Tweeter
- 全新設計的分音器 - World Class Design (If you know how important this is)
- 新的Cabinet Tuning
- 經過兩次團購, 結合熱心網友的意見

I am very happy on how she turns out. 她保留了前幾個版本的特色:

- 無色染
- 精準的定位, 喇叭應該在你面前消失
- 很"Q"很紮實的低頻
- 渾厚的中頻
- ... (請參閱討論串 - 警告, 很長很長...)

Rebecca 3 加上:

- 更開闊細膩的高頻
- 更渾厚的中頻
- 更紮實的低頻
- Improved Balance and Nature
- ... (等下一批討論 - 警告, 也會很長...)

在造型上, 她使用了高雅的深色胡桃木. 白金面板的Ribbon高音. 挑高的身材. 還加了網罩, 從裡到外徹底換裝. 從iPhone 3 到 iPhone4, 我很訝異Apple說有一百多個改變. 同樣的, Rebecca 3的改版可能也只有我知道.

This means the beginning of next phase - 讓 Rebecca 3 盡早跟大家續音緣.

星期四, 7月 21, 2011

Lyra Reference揚聲器設計 9

Lyra 進行分音器調整. 這次調整針對使用的元件材料. 很多朋友來聽, 看到Lyra的分音器, 有DIY經驗的人會很訝異的看到Lyra的分音器元件那麼的"平常". 沒有任何發燒元件. 為什麼? 不是不想嘗試. 而是我之前後面的電子零件輸給楊聲器等級太多. 是了一些發燒元件一點用都沒有, 應該說差異小得很累人.

現在不一樣了. 我的前後級全部提升, 我覺得跟我朋友貴森森的前後級已經差不多. 從Lyra出來的聲音在細膩度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這麼敏感的系統, 使用發燒分音元件, 才make sense.

如果你手癢, 要換分音器元件:

1. 揚聲器的頻響線必須要夠平才可以. 在頻響線上的影響遠超過分音器元件. 分音器必須先最佳化到定位後. 換元件才有意思.

2. 你的電子零件必須夠檔次. "檔次"是個很難形容的詞. 一般來說, 愈高檔次愈貴. 但很多貴的東西檔次很低. 所以這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多聽, 多比較, 用心去聽, 放開心胸 (很重要). 電子器材檔次不夠, 很難聽出分音器上電容的差異.

3. 電容在分音器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 某些位置"準確值"比"發燒廠牌"來得重要. 有些發燒廠牌的電容值不準. 電容值直接影響頻響線. 假如值也變了, 沒測量儀器很難決定你聽到的不同是來自"電容值"還是"不同電容".

記得, 聲音是藝術. 藝術沒有捷徑. 一個人的欣賞力必須按步就班的培養.

Lyra的電容換了. 這次的差別比上次明顯. 把電容的價位考慮進去後 - 平價電容真的C/P很高很高. 高價電容的價位說明了這個市場很小. 像我這種會這麼細心準備兩隻喇叭, 把對照組做得很好, 又很方便換元件, 挑特別敏感的音樂去AB的很少.


星期日, 7月 17, 2011

神器


每個發燒友都必經的道路 - 購買神器.


1. 高音單體為什麼這麼重呢?

2. 低音單體明知道應該重, 拿在手上還是覺得太重.

3. 兩組都是手工產品. 丹麥的單體找不到缺陷. 這不代表我同意應該這麼貴.

4. 原料成本目前已經接近兩千美金. 按照一般公式, 零售價應該要一萬到兩萬美金.


星期日, 7月 10, 2011

絲帶 Rebecca 樣品


Rebecca Ribbon (絲帶Rebecca) 樣品完成. 跟廠商合作半年, 看到這種水平的樣品很開心.

品牌先賣個關子, 照片在Facebook上.

星期四, 6月 23, 2011

研討會 Gartner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一個高中同學來美國參加研討會.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我上次參加研討會當聽眾是四年前, 過去幾年很"懶". 要我搭超過三個小時的飛機, 住旅館 - I am not sure what I can benefit or it is worth the hassle. 五星級的旅館都不比家裡舒服. I'd rather spend time with my kids.

"你怎麼那麼宅?" 這是興趣問題. Internet實在太過發達. 我朋友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 橫跨太平洋, 除了研討會外, 順便逛逛美國. 有額外的benefits. I have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might not be so much fun" vs. "family guaranteed fun". 我之前參加研討會, 通常都去演講. 演講其實是Sales, 順便Networking. 公司花錢送我去都是有目的的. "當聽眾專心聽別人說", 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It turns out - I was wrong. I had so much fun this week. 這次我專挑"不熟悉"的領域聽. It works!

整個研討會有1600人, 美西, 歐洲, 南美, 亞洲, 都有人來. 剛好在Washington DC附近. 費用$2150. 當然啦, 這是參考用. 大公司都有"優待票".

1. Fair Game

前美國中情局臥底情報員來演說. 臥底怎麼可以來演講? 因為她被白宮政府出賣. 所以情報員當不成了. 她當年跟政府說伊拉克沒有核武. 她的故事在電影Fair Game (不公平的戰爭) 中由Naomi Watts演出她的角色. 她先生也來了 (Fair Game - Sean Penn). 這兩個人因為政治利益被美國政府官員出賣. 全世界的政府都一樣, 有能人也有宦官亂政. 小政府官員貪汙就算了, 美國政府司法獨立, 所以出賣她的官員都判刑了. 同時也造成入侵伊拉克, 徹底改變一個國家跟很多家庭. 美國言論自由, "入侵"就是入侵. 當局政府四年換人, 歷史很快平反.

2. Operation Aurora

Google說來自中國的駭客入侵他們的系統. 很有意思, 因為:
  • 第一次有公司公開說: 我們被入侵成功了. 通常大家都不說, 等著看看壹週刊能不能挖出來
  • 美國國務卿公開對中國抗議. 跟中國國務卿正式以國家對國家的態度討論這件事 (Google對美國政府這麼重要?)
  • Google被入侵, 公司名望不降反增. 完全沒影響到Business.
  • Google請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 來一起對抗駭客.
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 這已經不是Google的戰爭. 這是美國跟中國的Cyberwar. 國務卿跟NSA全力參與. Google是個上市公司, 美國政府認為這是國家安全問題.

3. Operation Stuxnet

這次是伊朗的核武系統被入侵. 入侵透過Windows作業系統驅動程式. 台灣的兩個公司 - 瑞昱半導體 (Realtek) 跟智維 (JMicron) 的安全簽證被偷. 駭客利用偷走的安全簽證把Malware值入作業系統, 一步一步最後入侵核武系統. 入侵方法很像有諸葛亮在後面神算, 駭客的招式一直比好人招式快一步. 估計入侵系統設計費大概幾百萬美金. 這種經費在美國可以養一個小公司一年.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可以養一群人好久. 誰出這筆錢呢?


星期五, 6月 17, 2011

父親節 I


孩子"學校"慶祝父親節, 邀請父親參加, Friday 早上十點半. It's a Friday. 雖然星期五是"在家工作"的日子. 但要光明正大早上十點半去參加兒子的學校活動, 是一種變相的Luxury.

老婆現在已經知道, 沒有在我Outlook Calendar上的東西, 相當於"不存在". It took a while to communicate this. 我: "明天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有八個會, back to back, 累死了." 老婆:"開開會耍耍嘴皮有什麼好累的?" (經過一連串的"溝通"後) 現在上道的老婆: "記得找時間吃飯啊". 為了確定我會準時出席父親節學校活動, Calendar, Email, and phone call.

你知道每次到了要偷溜的時候, 事情總一個接一個來. 下周我要去一個Conference, 再下周要回台灣, 基本上四周都找不到人. 同事來找我討論事情, 眼看又快要遲到了, 我眼睛看看手錶 - 這招很有效, 暗示成功. 兩個兒子上同一個幼兒園同一個班, 離公司五分鐘車程. 老婆說你是兩個孩子的爹, 沒去孩子會很傷心. 我一想, 有去兩個孩子都開心. Of course, 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

學校給每個孩子寫一張父親節卡片, 我兒子們寫:

My Dad's Favorite Hobby is: Listening to Music (畫我坐在音響前面, 哈, 他可能知道老爸在設計揚聲器)
My Dad helps me: with my LEGOs (畫一堆樂高城堡)
My Dad has taught me: Music
I love my Dad because: he is the best (畫兩個人)
Thing to do: read to him (畫一本書兩個人讀)
......

五歲的孩子對父母的行為看得很清楚. 先說Music. 我昨天終於把Ode to Joy 伴奏練好, 可以跟孩子Duet了. 貝多芬九號交響曲我從國中聽到現在, 每個樂章都很熟. 小孩子彈青天高高白雲飄飄, 我帶他聽真正的合唱交響曲. 我想告訴他怎麼欣賞音樂, 怎麼去解讀小提琴跟大提琴間的對話. 彈琴或是任何樂器, 很重要的是要有自己詮釋音樂的方法, 抽象一點, 彈鋼琴可以很機械, 也可以有靈魂.

蕭邦二十歲就寫出動人的鋼琴曲.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蕭邦. 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詮釋音樂的辦法. 彈給自己聽, 彈出自己喜歡的格調, 比到Carnegie Hall表演還重要. 孩子學鋼琴, 我希望他學到如何詮釋音樂的基礎. 以後的造化是他自己的. 不是為了比賽拿獎去申請哈佛大學. 沉醉在自己詮釋的音樂是一種哲學性靈上的解脫. I benefit from it a lot and I want to develop this capability to my children.


星期日, 6月 12, 2011

烤肉跟過程


美國男人很多都沒出過國, 很多人沒有護照. 對於有好幾本護照的我, 沒護照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但美國男人有一個共通點, 大家都會烤肉.

老美辦Party跟老中不同. 老中辦Party屬於滿漢全席, 各家帶一道菜. 整個桌子滿滿的. 主人更是整天忙, 假設客人帶一道菜, 主人大概準備十道菜, 加上飲料, 甜點, 整個桌子就看你怎麼看:

1. 炒的, 煎的, 煮的, 燉的, 烤的, 燒的, 蒸的, 涼拌, 甜的, 鹹的, 辣的, 滷的.
2. 湖南北菜, 四川菜, 上海菜, 廣東菜, 台菜, 北方麵食, 港式, 美式中菜.

我做菜功力極差, 每次都只能給與精神獎勵. 美國房子大, 找個桌子擺這些東西不是問題. Party主人總是忙得跟八爪章魚. 有時候我會不知好歹地進言, 要不要大家辦個美式Party?

美國人辦Party就簡單一點.

1. 要有一張Costco或Sam's Club會員卡.
2. 家裡要有瓦斯爐烤肉機 ($100就有了), 一點就行, 不用起火.
3. 去Costco買很多肉, 飲料, Potato chips, 生菜沙拉, 精緻一點做些馬鈴薯泥.
4. 預算有限的話, 買熱狗 + 漢堡 + Sausage, 中等預算: 雞排, 豬排, 預算高一點牛排 + 蝦子.
5. 大鍋飯

從留學生時代辦Party到現在, 中式的Party總比美式在食物上精彩很多. 但精彩的背後有代價. 辦一次中式Party把大家累得半死. 很難sustain. 我每次提這個主張, 大家就說啊你商學院顧問那套 (分析是否有Sustainable Advantage) 不適合用在這裡啦! 有病啦!

美國男人一定會烤肉. 這個有社交上重要的意義. 烤肉簡單:

等級一: 不燒焦
等級二: 調烤肉醬
等級三: 火侯控制

為什麼烤肉這麼有趣? 除了好吃之外, 烤肉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你知道烤肉醬跟灑上去的很多調料, 不是吃的, 這些是給烤肉架"燒", 燒出香味, 把香味薰悶到肉上去. 調味料必須灑在烤肉架上, 肉先醃也有好處. 但在烤肉架上面灑的東西比較重要.

調味料灑到烤肉架上的結果, 香味四溢, 烤肉的過程跟品茶聞香杯異曲同工, 烤肉翻面, 聞香, 整個過程大家的心裡無形中已經一起享受到烤肉的樂趣. 最後吃起來因為心裡已經有加分因素, 是不是那麼好吃反而不重要.

"過程"是最重要的. "過程"中有說不完的故事. 有挑戰, 有學習, 有挫折, 有成長. 結果是一個短暫的點, 是個暫時休止符, 是迎接下個過程的開始. 把優秀的結果那出來可能讓別人羨慕, 從過程中創造的多少值得回憶的故事, 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