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23, 2012

Rebecca / Viva 與 音樂 空間 器材 的對話 (1) – 爭議跟測量數據


人耳聽到的音樂除了揚聲器以外, 跟空間器材有關係所有的評論, 會跟底下幾個因素有關:

  • 聆聽人的偏好, 習慣的標準
  • 使用的音樂
  • 空間
  • 器材
  • 主觀的形容方式

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因為上面的幾個因素, 天底下沒有不產生爭議的音響器材, 差別在於:  1) 使用者族群大小, 2) 有沒有緣分看到這因為如此, 懂得讀測量數據變得十分重要, 測量數據是唯一真正客觀的溝通語言.

2012年初, 在網路上產生了一些關於 Rebecca 蠻有爭議性 的評論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當時我並沒有公布 Rebecca 的測試數據, 所有的評論都是用家或聽過的朋友所發的主觀評論我提過不只一次, 我把 Rebecca Community. 所有Rebecca 相關資料, 決大多數來自熱心的用家, 有些勇於發言, 有些比較低調 (怕誤導別人 很客氣), 所有喜歡或有爭議性的言論, 我都是第一次聽到.  我跟Community一起分享喜歡的喜悅, 音樂帶來的感動看到爭議性的言論, 我也跟喜歡 Rebecca 的朋友一樣, 想知道是哪裏出了狀況.

有爭議的那組 Rebecca, 在回到我的手上前, 我得到兩個不同的感想. 第一次是有爭議性的評論 箱音, 雷禪, 痛苦的聆聽, 這些評論對於熟悉 Rebecca 聲音的我, 第一直覺是系統出了狀況. 當時我真以為那組RebeccaQC上的問題, 很有可能是低音單體的阻抗錯了.

到下一個使用者手上, 發生了件有趣的事: 1) 他很訝異我連絡他 2) 他從沒看過這些爭議性的評論. 更不可思議的是, 在他讀了爭議性的文字後, 說聽起來很不錯啊, 並沒有該文章描述的狀況.  他又補充說, 他覺得低頻在他的系統上比較薄 (還特別強調說這不是說不好 真的很客氣).  

箱音, 雷禪, 痛苦的聆聽 低頻比較薄”, 這是兩個搭不上的論點如果不知情, 會以為在形容兩對不同的喇叭. 當然, 這組傳奇性的 Rebecca我是一定要親自聽聽看的三月我回台灣, 這一對已經等在家裡測量數據一測 我真的希望這是一組QC有問題的喇叭, 這樣發生的一切可能容易解釋一點, 但很遺憾地, 客觀的數據告訴我, 所有的參數都是正確的.  這對話題女王跟飄洋到美國, 馬來西亞, 中國, 以及台灣朋友的Rebecca是一樣的. 

困惑是成長的開始. 我真的領悟到音樂的奇妙, 聽到什麼樣的Rebecca是一種緣”.

這一組傳奇性的Rebecca在我家有幾位Rebecca用家跟來買Rebecca的朋友聽過我沒告訴他們這就是爭議女王本尊兩位來買的朋友聽了都各自搬了一對回去. 一位聽了兩個小時, 一位聽了十分鐘 (要他多聽幾首, 說不用了).

這是音樂奇妙的地方. 系統的變數很多, 個人的比較標準不同, 主觀的文字敘述不是形容聲音最好的工具種種的因素沒有客觀的數據資料, 你很難確定對方比較的標準是什麼. 你很難知道這些資料對自己到底有沒有用.

透過某位熱心的Rebecca用家把自己的Rebecca貢獻出來, 請雜誌社測試, 因緣際會, 現在你可以看到高解析度的 Rebecca測試數據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7/rebecca.html).  想辦法讓測試數據成為你的朋友, 如果真的對音響很有興趣的話, 這個知識上投資決對值得會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記住, 正確的分析數據很關鍵. 如果有數據不知道怎麼分析, 或是分析錯誤 (很多雜誌都這樣), 那不如不要看數據如何學到正確的分析方法, 是每個人必須下的功夫.

你一定很好奇, 如果爭議女王本尊是正確的, 有不少喜歡Rebecca的朋友, 以及喜歡他的言論也適用在爭議女王本尊上面, 那為什麼會有爭議這有太多的可能性. 有可能是音量太大把低音單體拍邊, 有可能是擺位空間, 有可能是主人的評定標準, 有可能是文字形容, 有可能是擴大機, ... 你應該明白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我真的希望這是一對有問題的喇叭, 但測試數據鐵證如山, 無法推翻.

“Rebecca / Viva 音樂 空間 器材 的對話會有一系列沒有數據無法解釋的討論會讓你明白音樂的變數太多.  這些題材, 通通來自Rebecca Community的熱情回應沒有他們邀請我去用戶家裡, 我無法在短時間聽到 / 測量到 Rebecca在這麼多不同的空間器材組合下的反應, 同樣的一條頻響線, 產生這麼多變化

在結束第一篇, 我再分享一個故事我知道至少有六位Rebecca用家擁有或曾經擁有 Dynaudio Contour, 兩位是落地式, 四位式書架六位的評論都有點出入”.  我自己AB過其中一對 (vs. Contour 落地 S5.4).  有的說 Rebecca 低頻多, 有的說 Rebecca 低頻 , 有的說相仿. 高音有的比較喜歡 Contour, 有的比較喜歡 Rebecca.  形容詞各領風騷不知情的朋友, 光讀形容詞會覺得大家在比不同的喇叭.

這種故事, 透過 Rebecca, 我還有一籮筐.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一行之後, 我覺得Rebecca / Viva 擺位照片會對用家有實質幫助:



音樂是很奇妙的東西聽到什麼樣的Rebecca是一種緣.



星期六, 7月 14, 2012

省$500跟新車的抉擇 - Toyota Sienna

假如花三天買一輛新車, 這一定表示:

- 車主對需求非常清楚
- 買車沒有Emotion Attachment, 純買車, 車只是一個工具, 沒有"任何感情上的刮葛"
- 車主對車子沒有什麼 "期望" (Expectation, 只要可以開...)

這次買車有點突然, 也打破個人買車紀錄. 上一輛車要動手以前大概看了一個月, 訂車以後等六周, 領車的地點在德國, 領車那天是結婚紀念日 (這看起來容易執行起來不容易, 因為美東跟慕尼黑有六到七小時時差, 而且萬一說好交車那天車廠黃牛, 那結婚紀念日泡湯, 車廠是非戰之罪), 開兩周後還要等六周才運回美國本土.  不但新車本身在異地他鄉是種樂趣, 連選車本身都很有意思.

這次不一樣, 一想到七人座 (Minivan), 在美國原則上大家會認為是先生買給太太的車.  今天我在院子裡洗Minivan, 路過的老美說 "你真了不起, 這是買給你太太的吧?".  "我也想叫我先生買一輛說".  Why?  Minivan 看起來很笨重. 有人寧死不買Minivan, 有同事跟我說, 他買Minivan那天, 他把"男性激素"交出去了.

有些女性同胞也有這種"認同感"問題. 大多人認為Minivan是Soccer Mom's Car (媽媽載一堆孩子取踢足球), 為了展現自己的 Masculinity, 買 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  我有個買過五六輛Minivan, 今年六十歲的男性同事跟我說過, 他, 他說 SUV是給有Masculinity Issue的人買的.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對的, SUV比較貴, 更耗油, 買SUV的人99%都不在乎Off-Road 能力, Minivan因為門是側著開, 使用起來比SUV方便很多,  Minivan 的空間彈性也比 SUV大.  

但無可否認的, SUV 比 Minivan性感十倍. 你看Mercedes, BMW, Lexus 誰做 Minivan?  我一個朋友他一直想買Minivan, 被他老婆阻止, 她寧可開更貴更耗油更不方便但形象更性感的SUV.  像我這麼理性的車主, 完全功能導向, 在路上看到SUV還是忍不住會被迷惑一下. 

魔由心生, 真正悟道之後, 事情就很簡單. 

購車動機跟過程


這次購車起因在於我們要去度假, 租Minivan一天要$100, 想說省個租車費, 不如自己買一輛 (這是什麼邏輯?).  Minivan的市場就兩個在美國紅 - Honda Odyssey 跟 Toyota Sienna.  星期一跟老婆建議去看車, 老婆興趣缺缺, 想說不然就開兩輛車.  最後她去了, 但她沒跟我說她心目中比較喜歡Odyssey.  女人看車跟男人看車是不一樣的.  她偏向Odyssey的原因既不是她開過, 看過內裝, 或用過車子, 後來我得知是因為她比較喜歡Honda的牌子樣子.  你說把選車這種國家大事交給太太不完了嗎?

我私底下比較想試試Toyota Sienna, 不是因為我對Sienna有任何好感. 是因為我們已經買過兩台Honda Accord. 對"H"有點膩了.  對我來說Honda跟Toyota是一樣的.  星期一去看車會去看Sienna主要因為Dealer離我們家近一點. 跟往常一樣, 試車的時候, 老婆的功用就是在旁邊叮嚀趕快回家, 孩子有一堆作業跟鋼琴要練習. 以往這會很掃興, 但這次因為看的是Minivan, 這些撈叨有效遏止Dealer說太多推銷上的廢話.

回家以後老婆竟然主動說開始詢價, 第一輪問回來Sienna比Odyssey便宜一千塊, 又有四年零利率分期. 看來Odyssey是不用去試開了. 快吧. 星期二所有的Dealer都在比"我比另一家便宜兩百美金"的削價行動. 一輛三萬多塊的車到了大家都用兩百元競價, 要嘛真的到底價了, 不然就是"大家"都說好用兩百元為單位. 星期三本來要去Dealer A拿車, 結果剛好缺我們要的顏色, 星期四去Dealer B拿車, 四天結束.

上路, 度假, 大車, 磨合


拿到車子兩天後就度假去了. 來回開了700 英哩.  原則上一千英哩算磨合期.  我從不理會磨合.  我買過四輛新車, 沒有一台特別磨合過, 有的已經快十年引擎還是很棒. 很可能是我的開車風格本來就溫馴.  老三的嬰兒安全座很大, 一定要放第二排, 老大跟老二就產生了第二排跟第三排的爭奪戰.  車內空間很寬, 用起來實在舒服, 一堆可以放東西的地方, 加上座位稍微高一點, 長程開起來很舒服.

我對這車完全沒有期待, 也因為如此, 車子的感覺特別好.  方向盤很軟, 一開始很不習慣.  轉彎稍微大一點, 在有速度的時候就得踩煞車.  行李箱很好擺東西.  回家之前經過IKEA, 特別進去逛了一圈, 買了一點東西.  並不是真的需要家具, 而是以前買這些東西搬起來很麻煩, 現在有了Minivan, everything is possible.

I am very surprised that I like the Minivan very much.  可能是因為大家可以同在一台車上開心的玩.  可能是去買一台八十吋的電視不用擔心搬不回家. 可能是車子本身開起來也不差 (雖然不是跑車的感覺).  可能是外出時帶一堆東西輕輕鬆鬆.  這不是一個絕對必須品 (我們可以開兩輛車出去), 但有了她外出方便很多.  而且在美國這種停車位置很大的地方, 開大車沒什麼好顧慮的.  用了第一周, 我跟老婆覺得 "為什麼拖到現在才買".

沒有意外的話. Sienna應該會陪我們十年.  我朋友問: Minivan有沒有威脅到你的男子氣慨?   我回答: Minivan 可以滿足所有家庭需要的功能, 那我選擇下一輛車的時候, 就可以更針對"我的需求" - as sporty as I want.


星期四, 7月 12, 2012

Rebecca 讀圖表總訣式 - 頻率響應

看頻率響應圖是所有發燒友想深入了解揚聲器必經的一步.  頻率響應圖可以用客觀科學的數據告訴我們很多東西, 如果每個喇叭設計製造商都在設計過程都必須用頻率響應圖進行設計, 那想當聰明消費者的朋友, 不會看這個圖是不行的.  

這個圖也有它的限制, 但對如果你過去只會讀主觀的形容詞描述, 能開始看這個圖就已經邁出一大步.  為什麼頻響圖是重要的客觀依據?

- 音樂是主觀的東西, 別人說好不一定是你的好, 別人的差不一定是你的差
-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 測試的音樂不同, 測試的時候歸納的能力不同

解讀圖表總訣式很簡單, 但很多人都忽視了讀取注標的重要性. 如果你只看圖形, 不看注標 - 100%會被誤導.  

Rebecca 無響室頻率響應 A 
 縱軸表示音量, 以分貝為單位. 橫軸表示頻率, 以Hz為單位.  圖A 告訴你從250Hz - 20,000 Hz 頻率範圍, 這個喇叭的輸出音量都在75 dB左右.  這是 Rebecca 在無響室環境的測試圖, 這表示:

  • 這個圖形沒有空間反射波, 表示反射波已經被移除, 這是喇叭本身的反應
  • 你會看到圖形有鋸齒狀, 因為這個圖完全沒有用任何Smoothing (美化). 這是最原始的資料.
  • 注意縱軸的每一個格子代表 5 dB.  很多你看到的圖形都是 10 dB. (假如你看到的頻率響應圖形沒有標每一個音量是多少 - 丟掉)

假如我把縱軸設定為10 dB, 會變成下圖:
Rebecca 無響室頻率響應 B
一樣沒有使用Smoothing, 但看起來平坦很多.  人的眼睛很容易被圖形迷惑, 沒有助標的圖是沒有參考價值的.  駐標會告訴你一個圖形的解析度, 5 dB的圖比10 dB的圖解析度高很多, 可以讓你看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弄成10 dB, 或加上Smoothing, 解析度就降低了, 在行銷上有"優勢".

平坦代表什麼意思?  表示這個喇叭沒有在任何頻段加入色染, 會忠實還原輸入的訊號.  

這裡有更詳細的說明:  http://www.hifidiy.tw/showthread.php?t=3405  還有一些其它圖表的比較. 

麥克風的測量位置在高音高度離喇叭1米左右. 這是為什麼我告訴你聽Rebecca的時候, 最好的高度要把高音對其聆聽耳朵高度.  因為這個高度是設計軸線. 

如果你有在注意Rebecca從上市到現在很多使用者的經驗, 你會發現同樣的一條頻響線. 因為空間 (決定250Hz以下的頻率), 使用的音樂, 使用的器材, 個人主觀感覺, 產生各式各樣的經驗.  這是音樂奇妙的地方.  有了這個客觀的基礎, 接下來的一些經驗分析整理才有意義. 



星期六, 7月 07, 2012

Rebecca的C/P值 - Focal Electra 1038 Be


一位住在美國的Rebecca用家寄給我的照片.   圖中另一組喇叭是Focal Electra 1038 Be (定價美金12,500)  Focal Electra CC1008 Be 中置聲道.  這是個有趣的故事, 很貼心的描述出Rebecca在我心目中的C/P.

到寄出他的Rebecca 3之前, 我不知道他已經有Focal劇院.  故事源自有不知好歹Rebecca用家好奇地問這位朋友另一組喇叭是什麼, 底下是他的回答.




我看到以為Electra 1038 Be 是小書架.  後來Google了一下規格, 吃了一驚, 告訴他如果去AB這兩組喇叭, 一定要先調音量不管音質如何, Rebecca的表定靈敏度是 87dB vs Focal 93 dB差異太大. (http://www.hifidiy.tw/showpost.php?p=7718&postcount=14)

這位朋友預定的時候是2012二月, 正值Rebecca 3 “多事之秋”.  當時預購的朋友我都會順便問一句: “有聽過Rebecca?”  他住在美西, 離他最近的一位Rebecca用家大概開車五個小時沒想到這位朋友說他已經聽過了, 覺得很感動 - “I was impressed with the sound. I think the speaker definitely offers a good value and performance for its price range”.  他在2011年底回台灣, 很意外地在他一位好朋友的同事家聽到Rebecca 3.  這種緣分不容易, 英文有句話叫 “The speakers took me by surprise” – 意思是一開始不是要去聽喇叭, 意外地聽到這個聲音, 得到莫名其妙的感動.  

他問我有沒有什麼特別建議的擴大機跟DAC.  假如我知道他已經有這些重裝部隊, 回答可能會不一樣. Rebecca的用家背景實在太廣, 有第一次買音響的, 也有已經玩音響超過三十年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4/2-rebecca.html). 有劇院, 有二聲道, 也有唱卡拉OK.  回答這種問題不容易.

我想找出他聽到的Rebecca是哪一對, 目前只知道這一對在台北, “好朋友的同事距離有點遠.   不少Rebecca用家都蠻低調的寄給我照片的時候主人已經收到Rebecca一陣子他把Rebecca 放在客廳Run, 準備放進Studio做專門的二聲道系統.

我從沒期望Rebecca (台幣23800) 可以勝過” Focal Electra 1038 Be (台幣30多萬).  價差太大假如我知道這位朋友已經有Focal Electra 1038 Be, 我會問他買Rebecca的目的是假如你給我三十萬台幣的預算, 哪我可以做出比Rebecca更好的喇叭 好多少主觀的成分太多, 我無法告訴你.  主人是要建構另外一個純音樂系統不是要取代原來的器材.  Rebecca C/P 值不在於她勝過價錢高她十五倍的喇叭,  這不切實際

Rebecca C/P值的真諦在於當主人聽完價錢高十五倍的喇叭, 還會為Rebecca驚艷, 還會願意聽她這是我對Rebecca C/P值的定義我的試聽室有兩組比Rebecca更高檔次的喇叭, 一對是Lyra, 另一對是三音路, 兩組都比Rebecca在各頻段有更優秀的表現. 當我把音量調到一模一樣 (用儀器測 參考這裡: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html), 可以很明顯聽出差異在哪裡. 但聽完後, 我還是願意回來聽Rebecca. 除了Lyra跟三音路成本是Rebecca的幾倍之外, Rebecca還有比較好移動的優點.

C/P值要過了一個水平才有意義.  我的第一套五聲道花了台幣六千塊, 後來買了一套兩萬塊的, 六千塊我覺得好像丟到垃圾桶一樣”.  沒有”C/P可言.  這是所有入門朋友應該避免的狀況.  雜誌上可以看到每個喇叭天花亂墜的形容, 你知道用文字來形容聲音是很困難的相信你有這種經驗:

看好了兩個喇叭, 找到兩篇"雜誌"評論, 你讀了好幾遍, 心中試著從兩篇評論的文字去判斷到底哪一組好. 完全不知所以然. 兩篇評錀還可能來自同一個雜誌, 但不同作者, 你很想寫信去問.  (這個狀況我稱為無間地獄)

假如你真的寫信去問了,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甚至是沒有人知道答案的問題.  假如兩個喇叭的用料相差太多, 那答案容易一點, 如果用料的水平差不多 (注意, 是用料的水平, 不是定價, 很多雜誌對喇叭用料並沒有概念), 那就很難了這會跟空間, 使用的音樂, 跟個人喜好有關係 (注意我沒提到器材 假設器材中規中矩).

你一定也有看了某評論, 覺得差異很大, 實際聽到以後覺得差異沒那麼多每個人的標準不同, 有的是真的不同, 有的是為了說不同把不同的標準誇大, 方便做文章但事實上喇叭到了某個水平, 要再往上走差異會愈來愈小這不是誰是金耳誰是木耳記住了, 喇叭還是整個系統中差異最大的.  

真正的C/P值在於這對喇叭能不能天長地久” – 隨著時間的不同, 她的任務可能不同, 但她可能會一直在主人身邊

星期四, 5月 24, 2012

我如何比較兩台擴大機


比較兩台擴大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Why?

- 擴大機是傳統產業. 幾十年下來擴大線路變化不大 (如果這句話得罪某些朋友, 真不好意思). 很多"穩定"的擴大機廠商, 穩定者, 線路不太需要變化. 大家可能有撇步作自己的一些元件, 這跟輪胎一樣, 米其林的輪胎幾十年下來都差不多, 但輪胎配方老闆可不敢公開.

- 既然這不像電腦及年就淘汰一次, 很多廠商現在都做得不錯. 說兩台機器都不錯很容易, 硬是要說服自己喜歡哪一台, 就比較有挑戰性.

- 水準以上的擴大機, 要比較得用音樂. 你用的音樂跟我用的可能不同. 你聆聽的頻段, 跟專心的頻段, 跟我可能不同. 你注意的細節跟我注意的細節也可能不同. 

- 擴大機的規格 - 放大倍數 - 也可能不同.

最後一點是最容易出狀況的地方. 如果兩台擴大機的Gain不同, 一個是28一個是34, 音壓沒調34幾乎一定贏, 除非34其他規格太差.  

我不常換擴大機. 我朋友搬了一台來我家. 聽了聽覺得很不錯, 接著想跟其他擴大機比比看怎麼樣?  好吧.  底下是我的方法:

1. 音壓一定要一樣才能比. 很多很多人說某台擴大機好過另一台, 說他聽到更多細節, 說.... - 很多都是音壓沒弄對. 如果兩台機器水準都不錯, 你很快說一台"比較悶" - 我跟你保證這是音壓問題. 小聲的"一定悶". 

我有測量儀器, 把音壓調成一樣不困難. 底下是系統從喇叭輸出測試圖, 調整音壓以後, 你會看到兩條線幾乎100%重疊. 我的前級可以精準到 0.5 dB.   我不是用音壓計, 音壓計一定要Average, 從下圖你應該知道每個頻率在房間因為反射波跟駐波的關係, 音量是不一樣的. 我也不看特定某個頻率, 我要所有的頻率都重合. 我先把一台擴大機調到聆聽音量, 測頻率, 再把另一台接上測頻率, 調整前級音量並記錄下來, 聽的時候就用這個音壓聽. 



2.  音壓一樣以後, 盲不盲測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接著要看挑的音樂.  通常好的擴大機, 樂器分離度, 音場深度會比較好. 如果只放一個簡單的獨唱音樂, ㄟ... "鑑別度" 可能就低了點.

3.  從上圖你還可以看到, 兩台擴大機都中規中矩, 沒有什麼低頻加強, 高頻加強等等, 兩台擴大機都非常中性守規矩.  如果有任何一台擴大機不守規矩 - 我就沒興趣了.  我一直以為所有的擴大機都應該這樣, 但這次回台灣, 有的擴大機讓我開了眼界.

上面的圖無法告訴你哪一台擴大機Harmonic Distortion比較低.  但這些數據通常廠商會給規格.

這兩台一台是中低階環繞擴大機 (Made in China), 一台是高階二聲道擴大機 (Made in USA).  中階環擴設定成 Direct / Pure - 直接輸出不經過任何處理線路.

二聲道擴大機比環繞擴大機還重, 主要是因為他的變壓器很大個, 按規格環擴瓦數高, 但二聲道擴大機規格保守, 經過測量, 要讓兩台音壓相同如上圖所示, 我必須再前級調3 dB.

聽了幾首曲子, 心得如下:

- 不容易分出哪個一定比較好. 乍聽兩台都不錯.

- 我最後比較喜歡二聲道. 但環擴我也不介意.

- 如果我去洗個澡, 再來聽, 沒人告訴我哪一台再唱 - 我很可能會猜錯.

- 聽了好幾首, 反覆某些敏感的頻段, 我可以描述兩個擴大機的差異.

兩台都是晶體機.  晶體機的技術真的很成熟了.  我很少比較擴大機. 但如果真的要比, 一定要有儀器輔助調整全頻段音壓.  我看過一台真空管擴大機在2K-5K之間凹下去, 用全頻段音壓也可以看出擴大機是不是中規中矩.


星期日, 4月 01, 2012

回台灣 (2) - Rebecca

在寫這篇 (回台灣 1) 的時候, 我雄心壯志要在台灣寫 2, 3, 4, ... 等等讓這一系列一統江湖, 萬世留芳, 後來發現那是不太實際的千秋大夢.  這次行程實在太忙, 到準備搭回美飛機前一天, 不敢相信已經過了三周.  太多我沒有期待發生的人, 事, 物 happened as surprises - nice and wonderful surprises.  很多都跟 Rebecca 有關.  有時候我在想, 到底是我創造了 Rebecca, 還是她選擇了我?

Rebecca 是一對很奇妙揚聲器, 她最特別之處不在價錢, 用料, 設計 - 這些是造成她奇妙的因素之一, 但最特別是她的使用族群為她灌入的生命跟情感.  我掌握 Rebecca 的設計, 然而一旦Rebecca 離開我身邊, 她的造化完全決定她的主人.  她進入不同的環境 - 空間, 擺位, 器材, 詮釋不同的音樂跟電影, 加上主人的個人喜好, 在我有緣分造訪的家裡, 同樣的 Rebecca 可以有令人訝異的不同.  差異的程度 - 假如我對她的聲底不熟, 或手邊沒有測試儀器 - 對很多朋友來說, 可能很難相信這是一樣的揚聲器.  如果你覺得你在聽 Rebecca, you'll be surprised.  但如果你的心態改變成你透過 Rebecca 聆聽某一個空間跟器材 - 這可能可以更精確解釋聽感上的差異.

在陸續發表一些心得之前, 很特別的地方:

- 託Rebecca用戶群的福, 我從六千塊的器材一直聽到一百五十萬. 這當中, 你所有可以想像的東西我可能都碰到了 - 晶體機, 真空管, 前管後晶, Class A, Class AB, Class D, 環繞擴大機, DAC, 高清, 進口機器, MIT機器, DIY機器, 墊材, 有灌砂跟沒灌砂的喇叭架, 電源專線, 排插, 各式各樣的電源線, 喇叭線 (有一條是用網路線作的, 有一條線六萬台幣還用銀錫在端子處處理過). 每個主人都很熱心講解自己的器材跟環境, 還有一路走過來的經驗. 如果你也發燒, 這應該不難明白.

- 擺設的空間從3坪, 4坪, 6坪, ... 一直到20-30坪.  空間的處理也很不一樣. 有的回音大, 有的well-damped, 有的家具多, 有的空曠, 有的把喇叭擺很近, 有的沒喇叭架, 很多是專門二聲道, 劇院其次, 也有人把她當電腦喇叭, 也有人準備拿去唱卡拉OK.

- 賣個關子 - 不要問我最喜歡哪個環境, 我通通喜歡. 每個環境都有她的特色. 都是主人精心調製的結果. 主人從30年次到70年次都有. 大家的經驗跟喜歡的聲音都會有差異.  在這麼多不同的環境變數下, 我聽到同樣一組揚聲器.  我聽到我自己熟悉的音樂跟主人喜歡的音樂 (很重要).  It is a wonderful journey to learn acoustics.  在美國這種地廣人稀的環境, 短時間要聽到這麼多搭配, 又要使用同一組揚聲器, 幾乎不可能發生.  台灣真有她特別迷人的地方.




星期二, 2月 28, 2012

回台灣 (1)

在老婆的英明指示下, 我決定把公司給的四周產假分批用, 其中三周來解我的思鄉情愁 (這裡).  我在寶寶出生一周後回公司上班, 剛好那時候有幾個Milestones需要我參與指導,  我順便說三月會用掉剩下的三周.  二月新的服務順利上線, 三月"應該平靜".  I really think so.  大家對這種敬業精神都想給我立匾額表揚. 

在華盛頓DC有個好處, 就是一到三月通常沒事. 美國聯邦政府基本上十二月是不工作的. 嚴格的說, 過了感恩節就停擺了. 如果你很精實, 很多同事在休假就算是八爪章魚也沒辦法. 想買新器材 - 採購組休假去了.  所以任何專案, 如果十一月底無法結案, 那就是明年的事. 會把結案時間安排在十二月的一定是菜鳥管理師, 那鐵定是要失敗的.

一月呢, 也不適合結案. 因為可能會下雪. 如果是在Boston或Chicago, 下雪是家常便飯. 大家都穩如泰山, 照常去上班.  華盛頓DC一下雪就癱瘓. 要北不北, 要南不南, 一聽到明天要下雪, 大家都自動在家工作, 加上公立學校一定停課, 所以孩子在家, 做父母的當然也得在家囉.  有人跟我抱怨說他在開電話會議的時候聽到一堆孩子的吵鬧聲 - 一月嘛!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老人家早習以為常了. 沒聽到我才覺得有鬼.

二月很短, 大家都很"懶散", 為什麼? 因為聯邦政府的預算四月開始, 換句話說四月才有錢下來, 一到三月不確定去年交上去的Business Cases會不會核准. 沒錢怎麼辦事咧?  四月第一周是學校的春假, again - 孩子放假父母親必須跟著放假, 誰負擔得起額外的Day Care?

所以"工作開始"大概是四月中, 預算核准了. 如果年底沒花完會被國會收回去, 明年預算就少了. 預算少了沒法招兵買馬, 廠商會不理你, 免費的高級飯局可能會變少, 沒法管更多人, 明年想升官可能有問題. 所以開始花錢 - 買軟體, 買硬體, 簽服務合同, 做些有的沒的評估, 招臨時工, ...  Seriously, 管一個專案不懂環境生態是很吃力的. 我告誡過很多Project Managers, 叟言無欺, 願意聽的大都有不錯的成果. 不聽的硬是跟環境做對的, 那就各憑造化了.

為什麼我休假休到出神入化從沒遇過問題 (一年去兩次郵輪加一周海灘別墅). Because I plan accordingly and I never shy away from "over" communication.

這次出乎意料, 過去兩周每天開不完的會.  而且80%的會議都必須 (自願或非自願) 做決定.  要做決定的會很用腦子.  有些是幫我老闆做決定 (成為員工之前我是她的顧問), 有些是跟我熟悉的案子作決定, 有些是跟我不熟悉的案子作決定.  一堆文件資料. 當一天排八個會, 中午吃飯都可能有會的時候, 那有時間看文件?  簡單的決定30分鐘可以打發掉. 複雜的主題, 牽涉的多個團隊的時候, 這個上立法院受諮詢沒什麼兩樣.  有些會議是"笑裡藏刀"會:

"The review board suggests we run this proposal by you".

聽起來很客氣.  一個我沒聽過的案子突然要run it by me.  開完會以後他們會問: Do we have your approval to move forward?  這是擔責任會議.  萬一出什麼問題, "我們當初有跟某某某說過, 他同意了".  "Run it by"不重要, "Have the approval" 才是真正目的.  你喜歡做決定嗎?  看起來很容易 - Yes or No.  But are you ready to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y?  每個決定的背後都有責任.  決定的影響可大可小, 有的影響公司的營運生存, 有的你知道根本不值得開會.

某世界知名投資銀行幾年前公司的加密安全停擺, 導致該公司的全球交易停擺四個小時. 這四個小時可能是該公司資訊長人生最長的四個小時, 事情一發生的時候, 他可能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讓交易繼續.  四個小時從技術上可能是一個Success (可能需要更久), 也可能是個Failure.  投資銀行因停擺四小時的損失解釋了為什麼該公司的資訊長一年的薪水跟分紅.

英文中有兩個字: Responsible (負責任) 跟 Accountable (擔責任).  有些事 Someone is responsible but not accountable.  有些事 Someone is responsible and accountable.  有些事 Someone is accountable but not responsible.

明天是leap day.  就五個會.  終於要回台灣了.

星期日, 2月 05, 2012

一輩子的職業 - Job vs Career

英文談工作有兩個字, 一個是Job, 一個是Career.  翻成中文可以說Job = 工作, Career = 事業.  翻譯很難表現語言的微妙, 舉個例子.  我有個同事對工作很不滿, 覺得他自己沒有受到重用, 他跟主管反映, 他跟我說: If the situation cannot improve, this will be just be a job, not a career opportunity.  以他的技能, 要換一個Job不難, 要找到一個Career不容易 - 這每個人都一樣. Job可以餬口, Career是一種自我實現, 既然是自我實現, 每個人的目標會主導自我實現的要求.

我之前常回學校對新鮮人作職業規劃演說. 我常問的第一個問題是: 假如你工作五年, 你的經驗是1 X 5, 還是"真的累積了五年的經驗". 1 x 5 表示五年都在做同一件事, 對工作專業並沒有新的體會跟進展.  如果答案是1 x 5, 這可能表示當事者選擇了工作之外的Priority.  工作是個Job, 提供一個經濟基礎.

為什麼我這麼問?  因為我常常會被學生, 或剛進公司的新鮮人問另一個問題 - 學什麼樣的技術可以終生受用.  Really? 你真的想一輩子就學一種技術不怕無聊 (自我否定)?  我讀書的時候, 也有一樣的問題, 大四該選哪些課? 什麼是當紅炸子雞?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社會生存有很現實的經濟壓力.

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比較標準. 這根挑對象一樣, 二十歲可能是外貌, 性格, 酷不酷, 能不能胡扯一段未來的理想. 三十歲以後可能要看經濟能力, 亂扯理想可能還有用但得拿出一些"證明".  四十歲可能開始考慮有多少包袱, 五十歲以後最好帶一份健康檢查表.  六十歲依人而定, 有的人可能得考慮是不是有什麼繼承的問題.

Career 跟 Job最大的不同, 在於Career is driven by an individual's passion.  當一個人作的事 is driven by passion, 通常不需要擔心你的技術會被淘汰或會被人家追過去. 因為你會自己去進修, 你會自己關心產業動態, 明白現在技術瓶頸, 知道市場需求, 英文說的, You will stay on top on all of this.  世界上可能有其他人跟你一樣熱情, 但市場可能更大, 也可能有不少人跟你做一樣的事, 但未必有你的熱情.

所有的技術都會被取代會被淘汰.  我告訴新鮮人, 不用擔心淘汰. 一個人必須找到自己的Passion. 當人的Passion改變的時候, 就是"被淘汰"的開始.  Passion可以不只一個. 很多人都有"第二專長".   很多企業領導人都必須要交棒.  秦始皇再怎麼厲害, 徐福找不到長生不老藥, 秦王朝還是得交出去.  隨著時間環境, 還有緣份, Passion 是生命不可預期的禮物.  一個人一定知道目前對自己的工作有沒有熱情, 一定知道自己是1 x 5 或 solid 5 years, 一定知道怎麼樣可以更接近自己的passion.  一個人同時也有很多甜蜜的包袱 - 薪水, 帳單, 股票, 學費, 房租, 家庭, 孩子教育, ...  跟我在自我否定中提到的一樣, 重點不在於做了什麼決定, 重點在於思考的過程.  這個過程, if you are serious about it, 會帶來意外的轉變 - you just need to believe in yourself.


星期六, 2月 04, 2012

是非題及格或不及格 - 自我否定

某學校段考, 老師跟學生說題目很難, 過去十年幾乎所有人都不及格.  但是考試題全部是是非題, 所以按統計, 老師說你可以在作答完畢後, 把你的答案圈改成差, 差改成圈, 幾乎一定會及格.

考完了, 全班還是不及格.

Why?

為什麼學生不願意閉上眼睛, 把自己的答案改掉?  因為有些東西學生認為這明明是圈, 為什麼要我改差?  明知道改了會及格, 但無法自我否定.

駭客任務中, 基努李維一開始拒絕相信Matrix是假的.  Morpheus 說人到了一定的年紀, 要改變一些想法就很困難.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一件好事, 但"也表示"可能改不了.

自我否定需要勇氣.  自我否定是一種能力.  年輕的時候, 長輩的話聽不進去, 可能是無知, 也可能是叛逆.  年長一點, 長輩跟晚輩的話都聽不進去, 因為長輩食古不化, 晚輩乳臭味乾.  再資深一點, 好大喜功, 尾大不掉.

自我否定重點在否定的過程, 不在結果. 重點在提出質疑, 願意提出質疑, 有勇氣看另一扇窗.

你看金庸的小說, 大多數主角不是正邪兼修, 旁門左道學一堆, 一定有被逐出師門, 眾叛親離的經驗.  令狐沖如果不是自我否定怎能學到獨孤九劍?  如果他在意劍宗氣宗, 獨孤九劍這種絕學鐵定時無緣的.  當然, 不是所有的case都有好結局, Star Wars裡面的黑武士, 放棄正道, 進入黑暗面, 做了皇帝的傀儡.  但他也風光了好一陣子.

人必須要先了解自己才有辦法自我否定.  高中生常問說大學要讀什麼可以受用一輩子, 剛進職場的新鮮人想知道什麼職業可以做一輩子, really?  你真的想做同一個工作一輩子嗎?  It sounds scary. 你不怕無聊?

在沮喪的時候, 把圈圈差差互換, 很多新鮮事等著. 覺得Nothing to lose的時候, 就是另一個緣分的開始.

星期四, 1月 05, 2012

第三個寶寶 (Baby)

這幾周公司我的"勢力範圍"最流行的一句話:  Ken Lin is going to turn into a pumpkin anytime.

我是開會專家 (這裡), 同時我也是溝通演講專家. 大家都知道我老婆快生了.  經過我良性溝通的結果, 這幾周我享有一些特權:

1. 任何會議中, 如果我的手機響了, 大家會主動叫我看看是不是老婆打的 - 沒有人會覺得我開會開到一半接手機不禮貌.  人家覺得我老婆都要快生了, 還來參加會議, 真是工作環境楷模.

2. 我很幸運上班地點開車十分鐘 (Door to door).  每天下午三點鐘我要去接孩子, 本來是老婆跟我輪流, 本周老婆不方便開車, 所以我三點離開Office, 三點以後的會我用電話跟視訊參加. 沒人認為我三點鐘走是摸魚, 反之, 我走了之後還用電話視訊參與 - 工作楷模. 應該立個匾額表揚.

3. 所有需要開車到其他地方的會議, 當然就不方便參加. (公司有幾個不同的工作地點)  大家都了解.

4. 大家都很期待寶寶的照片.

5. 大家都問這是不是第一個. (我看起來這麼年輕嗎?)  我說是第三個 - "What? Really?  How old is your first one?"

公司有四周的"陪產假", 新生兒出生六個月內用完即可.  老婆指示她只需要一周, 叫我用三周回台灣.  因為去年我帶大兒子回台灣用掉太多公司的休假 (加上我菜, 假不多), 嚴重影響她度假的權利 (她想去加勒比海做郵輪, 我假不夠多).  本來她想趁我回台灣帶孩子自己去, 幸虧我魅力大, 動之以情, 曉之以義, 讓她認為帶一個老公去度假還有那麼點剩餘價值.  估計今年又老了一歲 (雖然我自認跟史恩康納萊一樣, 愈老愈有魅力), 恐怕去年那套大仁大義是行不通了.

行筆至此, 老婆從臥室走下來, 我問她: 寶寶要出來了嗎?


星期三, 12月 28, 2011

Audiophiles - 發燒友 (1)

Audiophile 發燒友這一詞究竟什麼時候發明已經不可考.  從行為上觀察, Audiophile 對音響音樂有無可就藥的熱情跟精力.  這不分國界, 不分年齡, 只要你燒過, 就明白燒吾燒以及人之燒的道理.  發燒友跟Mutant一樣, 有時候你覺得很"孤單", 其實發燒友就在你身邊. You just don't know.

上一周參加公司訓練.  你應該知道如果是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 訓練真的是在訓練, 可能訓練完還要"考試". 一旦進入某個"砍讚"之後, 訓練 = 放假.  深明大義的訓練師懂得 "It is nice to leave the office"的價值.  也知道任何訓練都不應該超過下午四點, 如果是星期五, 那最好下午兩點前就結束. 我自己當訓練師的時候, 對這種學生, 一定採用下面的方法:

- 中午吃飯是Working Lunch. 邊上課邊吃飯, 當然啦, 雖這麼說主要還是吃飯. 這樣可以提早下課同時不會背負偷懶的罪名.

- 沒上完的東西怎麼辦?  家庭作業啊!  而且我會說:  I trust everyone will do their homework tonight!  再補上一句: I can only show you the door.  You'll have to go through it.  每個學生一定打包票回去會做家庭作業. 如果你給他們簽切結書, 鐵定100%拿到簽名.

- 很多人不知道, 上課跟演講一樣, 假如是一天的課程, 最關鍵的時間是第一節課. 過了第一節課學生對你的評價已經決定了.  之後再怎麼精彩也會打折, 同理, 再怎麼爛也不會有太大傷害.

我以前在顧問公司開幾門員工訓練的課. 每次學生評比都是爆表, 學生除了填分數還洋洋灑灑寫評語, 說他們多喜歡我的課.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 當然我也菜過. 這裡有一篇真人真事.

這次訓練是"小班", 就六個人, 我旁邊坐了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 上課上到無聊的時候當然我的Internet跟Notebook都沒閒著.  (註: 天底下沒有無聊的老師, 只有不懂得準時或提早休息的老師)  突然發現旁邊這位朋友怎麼眼睛老是不經意的看到我的螢幕?  在美國這種重視隱私權的環境, 這是很不禮貌的事.  過了一個小時, 他小聲問我說: Are you interested in audio?  我一愣: Yes, you? (很小聲, 怕被聽到).  他: Yes.  叫我看他的螢幕. 原來我們兩個在看同樣的網站.

這一燒非同小可. 離下課還很久, 不能亂動不能高聲談話, 這好像失散多年的兄弟重逢, 怎麼能就此安靜?  又不好意思兩個人同時去上洗手間 (會被誤會), 這如何是好?

這很像我成長時的國中高中, 一男一女要去約會得找很多藉口, 想辦法不被發現, 很刺激, 很緊張, 也很有趣.  我們兩個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天的訓練是不用上了. 整個下午大概跟他交流了幾十封Emails.  這是唯一可以不發聲的工具. 中間休息時間當然不夠用. 你想, 光說喇叭就可以從全音域, 二音路, 多音路, 號角, 開障板, 各式各樣的牌子跟單體, 接著後面的器材, 擴大機, 前級, 真空管, ...

他要邀我去他家.  我要請他來我家.  最後因為我家近一點, 所以他來了.  為了到我家他取消了本來晚上的一個聚會.  很難理解嗎?  Not if you're an audiophile.

星期二, 12月 27, 2011

那一年我們追過的女孩 (1) - 教育

看完九把刀的那一年我們追過的女孩.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教育.  古早以前我在這裡這裡談了一些看法. 從小學, 初中, 高中, 我所受的教育很奴隸化.  看電影時我再想現在的孩子應該不需要升旗典禮了吧?

以前早上去學校要早自習, 接著是升旗典禮, 大家排隊, 整隊, 接著聽別人講話, 這些話一點意義都沒有, 管他幾點報告, 全是浪費時間. 回到教室一身汗, 第一節課鐵定ruin掉. 夏天熱還可能中暑. 為什麼我當年不懂, 乖乖地遵從這些指令呢?  為什麼沒有人教育我們的孩子, 不要接受這種奴隸化的教育?

更另現在的我令人無法接受的, 我得穿制服, 制服上面得繡學號 + 姓名. 你看過監獄風雲或監獄的類似電影嗎? 只有犯人才會在制服上繡編號, 犯人每天早上早點名, 還不一定要升旗典禮, 聽長官講話. 我讀國中時, 還有髮禁, 這跟中國清朝每個人得留辮子一樣, 國父孫中山革命之後, 為什麼在我們當時中學還要理光頭?  這是囚犯式的教育.  當時沒人教我怎麼想, 想太多還可能自找麻煩. 你會喜歡上班要穿制服繡學號嗎?  If not, why did we ask our children to do so?

我受到的教育不鼓勵我問為什麼.  但我的學習本質是很喜歡問為什麼的Type. 這個能力如果早一點受到培養, 能夠更早看清自己的專長.  奴隸式教育以Follow為主, 沒有Individual attention, 這種教育非常適合軍隊跟工廠.

沒有受過Individual attention的孩子, 不懂怎麼發覺自己的長處.  沒人教.  寫我將來的志願都是當總統或作醫生.  改作文的老師一定也很無聊.  一直到大學畢業,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一輩子都在Follow.  身邊的長輩也大多在Follow.

我有時後會碰到35-40歲的父母親, 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接著說: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我要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Really?

你希望你認真教育出來的孩子, 到35歲的時後也這麼說: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If not, 你得小心言行身教. 這個比孩子是不是上資優班更有威力.  教育孩子需要花很多精力, 但這並不是逃避自己Career development的藉口.  沒有人能告訴你, 只有誠實地內自省後才能看清楚. 孩子的觀察吸收力會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給下一代最好的教育之一, 是讓他們看到自己的父母不論幾歲都汲汲努力要出人頭地. 30歲, 40歲, 50歲的奮鬥目標不同. 但奮鬥的精神是不變的.

我在Carnegie Mellon第一學期, 上經濟學很多老美不會算數學, 對我來說這比高中數學還簡單. 我讀高中大學的時後, 上課聽不懂, 回家自己用功或上補習班. 老美上經濟學不懂, 直接罵老師不會教. 更有趣的是, 老師公開道歉, 補課加課, 承認自己沒教好.  奇怪了, 我以前高中有時後全校段考數學全年級只有幾個人及格, 怎麼沒發生有老師出來道歉的這種事.

另一門課期末考Open Book 跟 Open Internet (跩吧). 我看到題目傻了眼, 上課教的東西怎麼都沒考?  全是"申論題". 高中三民主義的申論題, 只要按課本背好就可以. 這不叫"申論", 這叫背誦或八股. 申論要能看出考生的獨立思考邏輯.

我拿了一個B+. 我非常"不高興".  我去找老師. 質問為什麼我拿B+.  這東西反正也沒標準答案, 憑什麼給B+呢?  老師問: 你覺得你應該拿什麼?  我: A+.  (會這麼說以經受到老美耳濡目染, 剛來的我鐵定不敢這麼直接, 一定要謙虛一下)

老師拿了另一個同學的答案, 取得該同學的允許, 叫我拿回去看, 說: "如果你看完覺得你應該拿A+, 我就給你A+."  我永遠記得她的答案本. 我覺得B+算客氣了. 原來思考邏輯可以這樣活用. 我作答的時後一直在想"老師要問我什麼", 她的答案是"她想要做什麼".  我東湊西湊出來的東西, 跟她洋洋灑灑發揮的東西.  差太多了.  Why did not I know this earlier?  我不知道我有這種發揮的自由.  我現在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特長, 但這個能力一直到那個B+才被點醒.  這比我其它A+的課來得更重要.

星期四, 12月 22, 2011

音響基礎論 N: Rebecca 3 低頻調整法

基努李維在駭客任務中, 面對這兩顆藥丸, 紅色跟藍色.  今天我給你兩條頻響線.  這兩支喇叭在同一個房間, 500Hz以上反射音消掉了.  從300Hz以下相對會看到"亂七八糟", 上上下下的曲線.  What does it mean?


先看藍線: 在180Hz有稍微凸起, 150Hz, 70H有兩個山谷, 50Hz已下降得很快.

你看到的是在房間裡的實際反映, 這是直射音波+反射音波的結果. 這是很正常的.  250Hz已下波長通常長過你的房間, 在一個波長還沒結束, 牆壁已經反射回來, 相位差一下, 產生不同的震幅相抵消, 或加成. 你就看到這個了.  這是麥克風聽到的.

從藍線你可以看到37Hz以下已經降了10 dB (80-70).  所以37Hz以下你的耳朵應該聽不到.

接著看紅線.  在50Hz有個大峰. 真慘啊!  但是紅線很厲害, 同樣在70dB的音量, 紅線可以下到32Hz左右.  這表示紅線可以聽到的低頻延展比藍線往下探5Hz.

5Hz有什麼了不起?  在低頻段, 特別是在60Hz以下, 每往下探5Hz, 必須移動很多空氣才能產生低頻量感.  所以5Hz是差很多的. 假如我放的音樂有這個地方的材料, 紅線聽起來會明顯比藍線更有低頻.  但紅線有低頻的原因不是他有個鋒, 而是它下探5Hz.

這種差異不需要放大鼓, 一些基本的音樂, 例如 第30屆音響展CD中Lobo的Faithful.  這種音樂就可以聽出這5Hz的差異.

假如你是基努李維, 你要選紅線還是藍線?  You can only have one choice.

(Think about it)
(Think again)
(Are you sure?)

你猜到我要告訴你的東西嗎?

這是同一個喇叭, 在我房間的兩個不同地方.  Did you get it right?  If it is hard to believe, I understand.

把這個知識活用.  怎麼樣可以幫助你調整Rebecca 3 在你房間的低頻?

1. 先Run-in. 這裡要Run-in喇叭, 同時Run-in你的耳朵.  看你過去聽的東西, "正確"的低頻剛開始可能不習慣.  加上Rebecca 3無色染的設計, 空間的缺點可能掩飾不住. 


2. 高音到耳朵高度, 或更高"一點"也可以. 不要高太多. 


3. 找書本或是電話簿來墊, 重點在高度, 不在材質. 高度對了在去考慮材質 (這我沒法幫忙). 一開始不需要花很多錢買喇叭架.  很貴的相機不一定能照好照片, 重點在會不會拍.


4. 從一顆Rebecca 3做起. 先用一顆聽. 試不同的位置. 高度維持不變 (很重要).


5. 一樣是一顆, 把導氣孔用隔音棉填滿. 填的量可以調整.


6. 聽一陣子, 讓你的環境跟耳朵run-in (理由同一)


7. 重複3. 


8. 加入第二顆.


9. 寄一張房間及擺位照片給我 ... (it might not help...)

星期日, 12月 18, 2011

聖誕Rebecca 3

上一批Rebecca在雙十國慶送出, 這批在聖誕節前一周, 跟兩個節日純屬巧合. 這一次我收到不少網友私下回報一天到三天的聽感, “客人”跟”發燒朋友”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我想只有音樂才有這種魔力吧?

底下是某網友收到匯款通知第一封回信:

“終於等到好消息, 自從EMAIL告知欲訂購之日起, 幾乎天天上HIFIDIY網站關切相關訊息, 等待總是漫長的, 終於可以"喬"位子來侍奉新夥伴了”

我也希望早點成就良緣美事. 但工廠年底忙啊. 我這種小規模的”精品”哪比得上Bose或Polk這種量產品的生產順位呢? 很有趣的是工廠會跟你說: 我們幫Dyxxxxxx生產箱體. 等下訂單看你這種小單子, 是啊, 他們的確為國際大廠生產, 但對小單子可能用不同的機器加不同的品管.

另一句話也很絕, 這位朋友預定前也沒聽過, 訂購時我問他目前的配備跟訂購原因:

“(配備刪除) … 所以最近才想改變一下, 爬文之後發現有比IPHONE更忠誠顧客群的產品”

我人在美國. 對台灣的網路生態不了解. 很多關於Rebecca的討論都是熱心的朋友私下通告, 我才知道原來這裡也有人討論. 我大學室友同學上周跟我說他們公司有人在討論Alexis Sound的Rebecca. 他覺得認識Alexis Sound創辦人是很特別的一件事.

某網友為Rebecca苦守了兩個月之後:

“報告一下聽了一天的心得: 感動 + 感謝
受到R3表現的感動, 更感謝P大能做出質優且高C/P值的產品, 雖然我的聆聽空間不大雜物又多 ………… 其他諸如各位先進對Rebecca 3的褒揚, 我終於都能一一驗證了”

以前當兵兩年怕兵變, 如果你買過音響, 明白現在Internet上誘人的照片跟性感的言論很多, 也一定明白等兩個月跟等兩年沒什麼兩樣. 這位熱情的朋友等了兩個月最後還跑來謝謝我. I am really lucky. 音樂感動人心的魔力真的很大.

另一位自謙文筆不好的朋友:

“到目前為止 (Me: 第二天左右) 表現的聲音超乎想像、讓人驚豔. 即使我用的音源與擴大機非所謂的高級音響, 但Rebecca 3的聲音是我之前沒有經歷過的. 文筆也拙,不能全然表達 (Me: 真的太客氣了).

總之,購買Rebecca 3, 是一個難得的購物經驗. 感覺上買到的不是一個商品. 還附加一個故事、從無到有的經歷與創業過程,企業用心。(Me: 這個過程有很多熱心的朋友參與 - again音樂的魔力)

很慶幸買到物超所值的產品, "她"應該會陪我很久很久, 謝謝您的努力,讓我有機會聽到不曾出現的聲音.”

”自認”文筆不錯的我寫不出他的這段話. 特別是”從無到有的經歷與創業過程,企業用心”. CMU商學院畢業後作了幾年Management Consultant. Building and running a business is a different game.

另一位朋友原來訂了一組, 匯款前問我可不可以加訂, 他拿到Rebecca後, 我問他可不可以等下一批, 他回覆:

"…幫朋友訂一組 (我覺得很幸運可以訂到一組),然後,我個人的私心也想有一對 (觀看網友的敘述,總覺得他們的敘述並不浮誇,而且真誠). 我自身是使用ScanSpeak三單體的DIY落地式 …. 所以加購的部分是自己聽音樂要用的 (這2日試聽Rebecca 3,只能說真好聽啊,遠超過我現有的)。 …. 其實,我深深的覺得您設計規畫的遠超越現有的世態."

我以為他兩組都是要自己用, 有一組可以先聽著. 我希望把這批生產的Rebecca”優先”給還沒擁有過, 還在等待的朋友. 這位朋友另一絕是他用DIY管機推, 每聲道只有6W. 這是我自己都沒試過的.

這裡另外點出ScanSpeak, 我在冰風雪2.0 (還沒定稿) 中會提到, 整個揚聲器的重點在設計. 假如你用一樣的單體組合, 設計不同, 就是不同的喇叭. 不要以為用一樣的單體跟類似形狀箱體就可以Clone. 有身有驅但沒有魂. 真正設計過一組喇叭後你就明白了. Alexis Sound 擁有世界頂尖的設計團隊. Truly World Class. Rebecca是”Entry Level / Affordable High End” 的產品. 從大家使用的擴大機 profile, 我相信”Affordable”的目標已經慢慢達到了.

Rebecca是一個熱愛音樂的Community. 一個在去年沒有品牌的產品能從團購進入量產是個很大的意外. 這個意外來自很多熱心朋友的參與.

第一批Rebecca箱體慘不忍睹. 所有發言的朋友應該都原諒了她. 往好處想只能說明她聲音有迷人之處, 要不然無法解釋有人會推薦朋友+請我吃飯+自己請師夫修補箱子等事實.

第二批Rebecca箱體進步了, 但當時離量產還很遠.

第三批 Rebecca 設計完成跟老婆申請量產所需費用時所用的Business Case – 假如我自己做顧問會跟客人說”三思啊三思”. 結果大家的熱情 – 對於一組從沒聽過的揚聲器, 一次購買多組所展現的Commitment跟對我的信任 – 連在美國的設計團隊都被感動. 我們本來覺得Viva中置聲道要”順其自然”, 現在變成不把Viva帶上市對不起這個Community. It is a pressure generated by community’s commitment and passion. It is probably the best pressure an entrepreneur can hope for.

在Rebecca上市以來, 我從沒正式以官方立場談過她的聲音. 我怎麼喜歡她不重要. 能傳達音樂的感動才是Rebecca存在的價值. Believe it or not, 每一篇關於Rebecca的討論, I’m as surprised as many of you. 冰風雪系列文章沒完成, 我選擇了另一條路, 與其繼續寫作, 不如創造Rebecca.

Rebecca belongs to the community. I hope you enjoy being part of it.


星期日, 12月 11, 2011

IEEE - The Story 1 - 分贓

IEEE Communication 發表了一篇我掛名的文章:
我PhD快畢業的妹妹說, 這只不過是一個小"口啊"(Co-Author). 跟我一起掛名的"前同事"四處宣揚, 大家都對他肅然起敬. 認為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我很不好意思. 真正知情的朋友會知道, IEEE的刊物也有分等級. 我有一群在理工學術界大有成就的朋友, 現在在各高等學府任教, 為人師表, 著作等身, 隨便一出手就是一堆IEEE各種雜誌的論文. 一篇小文章的Co-A實在微不足道. 說太多這就像土山賊被皇帝晉見, 回山寨後四處炫耀, 殊不知在京城裡是滿朝文武的笑話. 玉皇大帝給過孫悟空當弼馬溫, 不是嗎?

I know. I know. And if you must know, I am not even an IEEE member (所以我無法下載我掛名的文章)

我從交大研究所畢業後, 自覺無學術研究的緣, 去Carnegie Mellon讀商學院, 在業界混了十年. 竟然還會跟這麼好的學術刊物沾邊, 這純粹是個意外.

2006年我參與了美國交通部一個"重要"的計畫. ("重要"有很多種定義. 可能是對人類文化發展有貢獻, 從Management Consultant的觀點, 重要 = lots of billable hours = 很多錢可以撈.) 美國政府希望在十年之後, 在所有汽車上裝高精密GPS, 能夠提供駕駛安全訊息, 例如你開車接近十字路口, 旁邊一輛車過來而你沒減速, 車子要給你警告, 叫你煞車. If you think about it, it is a really cool project. 案子的規模很大, 所有的車廠 - General Motors, BMW, Mercedes, Toyota, Ford, ... 都參加贊助. 誰敢得罪美國政府? 不參加萬一車子不能在美國賣還得了.

所有的Telecommunication Provider (AT&T, Verizon, ...) 通通自動參家贊助, why? 美國政府對參加出錢的廠商給予某個無線頻道的使用權 - 這可是Telecommunication provider的夢想啊, 搶到使用權是會影響股價的, 加上Personalized information這未來可能有賣不完的廣告.

整個架構(Infrastructure)所牽涉到的技術就不用提了. 你可以想像這個案子有多大, 不管有沒有成功, 這種案子可以讓很多人升官發財. 所以大家競標. 這麼複雜的案子誰會作? 當然沒有人會, 這就是需要"顧問"的時候了. 顧問當然也不會作, 不過顧問很會幫政府花錢. 我當時的公司競標到Prime Contractor (a.k.a 山賊頭), 負責整個案子的微握運籌, 其實就是幫政府瓜分這筆預算給其他Sub Contractors (a.k.a 小山賊). 這權力可是很大的.

假如你對這個案子的技術層面跟可帶來的前景感到興奮 - 案子發飆後六個月內大概還輪不到你上場發言. 假如你擔心目前的技術可能不夠成熟 (例如某些標準還不存在), 你可能一年內找不到懂的人跟你討論這些話題. 你看看古代山賊王帶領各方賊主一起打下城池, 誰關心百姓生死或是當地發展? 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時是在討論重建工作嗎? No, never. 從古到今, 打完仗第一件事 - 分贓. 幾百億美金的案子, 討論分贓可以搞一年. 所有跟分贓無關的話題, 都不受歡迎. 如果你想升官, 當大家興致勃勃在討論分贓的時後, 千萬不要傻傻地拼命問技術問題, 或告訴大家這個可能作不出來 (我實在看過太多例子, 精神可取). 你的下場會跟屈原投汨羅江沒兩樣.

分贓最忌諱跑出技術瓶頸. 分贓會議的話題是按分到的比例公不公平決定, 跟貢獻有多少無關. 很多人不能理解. 假設整個預算是一百億美元, 假如某通訊廠商覺得他分少了, 他會說我們明年準備蓋一個能夠跟Olympic上宙斯跟雅典娜通訊的基地台, 這兩百萬美元是不夠的... 只要有贓可分, everything is possible. 整個案子是十年, 十年後分贓會議這些人都不知道在哪裡了, 還是今年的紅利比較重要, 誰管你技術瓶頸啊. 我們家可加班的天才工程師多得是.

(待續)

星期五, 12月 09, 2011

Lyra Reference揚聲器設計 - Lyra Supreme

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篇談到Lyra. 沒讓她上市並不代表沒在繼續研發. 當人是被理想跟熱情驅動的時候, every minute of work is 200% enjoyable. 而且不會覺得是在工作. In fact, I have to "make time" to work on her.

Facebook上發表了半張照片, 覺得沒把Lyra性感高挑的身軀照出來很不好意思. 所以, there you go:


這個版本叫Lyra Supreme. 測試箱體是用來聽聲音only, 外觀是工廠的工作. 我算得出來的, Lyra已經換過七八個單體跟四五個不同的Tuning alignment. 我知道Lyra 的performance target. 還在尋找可以達到這個performance target的組合. It is the journey that matters, not the destination, especially in acoustic engineering and audio in general. 當你達到"某個級別", 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是: 接下來要做什麼? You're looking for the next journey if you don't already know it.

星期一, 12月 05, 2011

Viva 中置聲道 & Rebecca 3


Rebecca 3 的中置聲道終於定名了 - Viva - it means "Live".



為什麼不叫Rebecca Center Channel呢? Viva的Voicing根據中置聲道的需求來作. 考慮到使用者會把中置放在很多"有創意"的地方- 例如櫃子裡, 電視機上等等. Viva 擁有 89-90 dB的靈敏度, 以及驚人的解析能力. 所有參與Rebecca的朋友都知道, 我盡可能把Viva "作小". 方便大家擺位上處理. 有幾個Rebecca現在以及未來用戶指出, 他們已經把中置聲道的位置按我公布的大小準備好了. 如果你還不知道, 喇叭作大很容易, 作小又要擁有傲人的低頻是最困難的.

Viva 是"獨立"中置聲道 - 她可以跟Rebecca 以及 Lyra 搭配. 跟其他"夠格的"主聲道也可以. 所謂夠格, 聲音必須要至少像Rebecca一樣"乾淨". 已經聽過Rebecca的朋友會知道這是很嚴格的標準, 如果你已經被Rebecca帶來的音樂感動, Viva 中置會重新定義你對電影或多聲道音樂的感覺.

"重新定義"是關鍵字, 因為這絕不只是"更好", 這是一種會讓你從椅子上跳起來, 打電話給朋友說有多感動, 恨不得你周遭的人都跟你分享的情緒. If you're an audiophile (發燒友), you know what I mean. 器材無國界, 器材無價位, 感動的情緒是Universal的.

Viva 跟Rebecca一樣, 親切好相處, 很平價的環繞擴大機 (AVR) 都可以推得很好. 唯一可惜的是, Viva 離正式上市還有幾個月的時間. 目前也沒打算開始預購.

等待, 終於接近尾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