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01, 2012

回台灣 (2) - Rebecca

在寫這篇 (回台灣 1) 的時候, 我雄心壯志要在台灣寫 2, 3, 4, ... 等等讓這一系列一統江湖, 萬世留芳, 後來發現那是不太實際的千秋大夢.  這次行程實在太忙, 到準備搭回美飛機前一天, 不敢相信已經過了三周.  太多我沒有期待發生的人, 事, 物 happened as surprises - nice and wonderful surprises.  很多都跟 Rebecca 有關.  有時候我在想, 到底是我創造了 Rebecca, 還是她選擇了我?

Rebecca 是一對很奇妙揚聲器, 她最特別之處不在價錢, 用料, 設計 - 這些是造成她奇妙的因素之一, 但最特別是她的使用族群為她灌入的生命跟情感.  我掌握 Rebecca 的設計, 然而一旦Rebecca 離開我身邊, 她的造化完全決定她的主人.  她進入不同的環境 - 空間, 擺位, 器材, 詮釋不同的音樂跟電影, 加上主人的個人喜好, 在我有緣分造訪的家裡, 同樣的 Rebecca 可以有令人訝異的不同.  差異的程度 - 假如我對她的聲底不熟, 或手邊沒有測試儀器 - 對很多朋友來說, 可能很難相信這是一樣的揚聲器.  如果你覺得你在聽 Rebecca, you'll be surprised.  但如果你的心態改變成你透過 Rebecca 聆聽某一個空間跟器材 - 這可能可以更精確解釋聽感上的差異.

在陸續發表一些心得之前, 很特別的地方:

- 託Rebecca用戶群的福, 我從六千塊的器材一直聽到一百五十萬. 這當中, 你所有可以想像的東西我可能都碰到了 - 晶體機, 真空管, 前管後晶, Class A, Class AB, Class D, 環繞擴大機, DAC, 高清, 進口機器, MIT機器, DIY機器, 墊材, 有灌砂跟沒灌砂的喇叭架, 電源專線, 排插, 各式各樣的電源線, 喇叭線 (有一條是用網路線作的, 有一條線六萬台幣還用銀錫在端子處處理過). 每個主人都很熱心講解自己的器材跟環境, 還有一路走過來的經驗. 如果你也發燒, 這應該不難明白.

- 擺設的空間從3坪, 4坪, 6坪, ... 一直到20-30坪.  空間的處理也很不一樣. 有的回音大, 有的well-damped, 有的家具多, 有的空曠, 有的把喇叭擺很近, 有的沒喇叭架, 很多是專門二聲道, 劇院其次, 也有人把她當電腦喇叭, 也有人準備拿去唱卡拉OK.

- 賣個關子 - 不要問我最喜歡哪個環境, 我通通喜歡. 每個環境都有她的特色. 都是主人精心調製的結果. 主人從30年次到70年次都有. 大家的經驗跟喜歡的聲音都會有差異.  在這麼多不同的環境變數下, 我聽到同樣一組揚聲器.  我聽到我自己熟悉的音樂跟主人喜歡的音樂 (很重要).  It is a wonderful journey to learn acoustics.  在美國這種地廣人稀的環境, 短時間要聽到這麼多搭配, 又要使用同一組揚聲器, 幾乎不可能發生.  台灣真有她特別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