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9, 2012

八個成功的秘密

某老美為了跟高中生解釋什麼是成功的秘密, 七年內訪問了 500 個"成功的人".  結論是八個成功的秘密:



1. Passion (熱情): 真的"覺得"你找不到 (i.e., 我對什麼事都沒什麼熱情) - You're not thinking hard enough.  簡單, 別老往正經事想, 想想你做過的"壞事" (e.g., 熬夜打麻將, 看電視劇, 炒股, ...).  你一定知道做一件事有 Passion 的時候是怎麼樣.  有熱情你會拼了命要做這件事 (e.g., 政治人物年限到了不想下台...)

2. Work (認真工作):  天底下沒有簡單的事, 不要忌妒別人有"爽缺".  爽缺表示沒有熱情.  仔細看你認為工作狂的朋友, 你看到他們的 Fun Part from Hard Work 嗎?  你有休假休到無聊想找點事做的經驗嗎?  No hard work, no fun.  生活是平衡的. 不要覺得退休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退休找不到事可以認真做 (什麼都提不起勁), 那才是生活品質下降的開始.

3. Good (精通):  Be good at what you do.  沒有秘訣 -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別忘了結合Passion跟Work, 你會馬上精通.  別跟我說生活中有太多時後不能結合 Passion 跟 Work - 這是程度上的問題.  Only you can be truthful of yourself.

4. Focus (專注):  專注在一件事上.  把它做好.  (在公司定目標時可以說大話 - 同時可以做好多事.  對自己的目標, 誠實踏實結果會更好更有成就感. Tip - Prioritize)

5. Push (鞭策自己):  不要畫地自限.  例如: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 Wrong! 要下一代成功, 從自己當榜樣做起, no excuses.  找不到人鞭策嗎?  建議打個電話給爸爸媽媽.

6. Serve (提供價值):  我當顧問常聽到老闆說: 明年公司要多賺20%.  我問: 你要提供什麼新價值給客人來賺這 20%?  老闆當我外星人.  有機會提供價值是一種福氣.

7. Idea (新點子): 聆聽, 好奇, 觀察, 解決問題.  假如你每天開一樣的路上下班, 找一天讓自己迷路, 保證有新點子.

8. Persist (持之以恆): 在成功得意的時候都可以持之以恆.  重點在失敗灰心挫折的時候也能持之以恆.

高中生都可以了解這些道理.  是不是成為終身的行為哲學, 就是緣分了.


星期日, 9月 30, 2012

iPhone 5 (2) - 發表當天實購



如果你算一下兩百萬支 iPhone 5 在實體店售出需要的時間, 會明白在九月二十一日當天, 要在 Apple Store 買到一支手機並不難.  (參考這裏)  我發現參加預購的朋友有的到現在還沒拿到.

我不是一個 Apple Fan. 我的 iPad 是以小孩子的教育用途為理由買的.  看到人家在Apple Store排隊, 我的心態跟去主題樂園看別人坐雲霄飛車一樣, 我自己不做, 但我喜歡看別人尖叫.  我也不知道在 iPhone 發表會當天拿機子需要排隊, I have no history of iPhone 4S, iPhone 4, iPhone 3 or any sort.  我喜歡 Open Source, 當選擇 iPhone 4 跟 Android, 想都沒想就買大螢幕的 Android.  So why?

為什麼我竟然會想要在 iPhone 5 發表當天拿一支手機?  很幸運的, 我當天等二十分鐘就拿到了. 有人說這是 Beginner's Luck.  I totally agree.

緣分

我跟 iPhone 有緣.  緣分是很奇妙的東西.  英文我不知道這個字怎麼翻.  這是東方文化很奧妙的地方.  一個簡單的字 "緣", 可以包羅萬象.

在 iPhone 發表的前一周, 我的手機不見了.  家裡翻遍了找不到, 公司也沒有. Lost and Found 也沒人撿到.  我的確準備要換 iPhone, 但理由不是因為覺得他神奇:
  1. 用了兩年的Android 想換口味. 
  2. 價錢跟 Android差不多
  3. 公司的 Email 支援 iPhone, 不支援 Android (Android 資訊安全比較糟糕)
我沒參加預購, 因為還在觀望, 買支手機綁兩年總得先摸摸看. 現有的 Android 可以繼續用, 急什麼?  結果竟然手機"不見了".  一看 iPhone 預購已經要等三到四周. 我怎麼可能三到四周沒有手機?  接著被我另一個朋友指點, 說我認為iPhone跟Android手機價錢差不多是個嚴重錯誤.  iPhone 便宜很多. 他的 iPhone 4 用了兩年賣出去輕輕鬆鬆賣$150, 算下來他兩年的費用不到 $50.  我的Android 買的時候 $150, 現在 Trade-in, 剩下 $23 (Amazon Trade-in Price), 還不一定有人要.

我從沒想過手機可以保值.  Apple 厲害.  "啊兩年過後, 手機不要還可以當 iPod" - 反正很多理由.  Amazon 上賣 iPhone 太簡單了.  鐵定是不會虧的.  所以這下次勝負已分. 決定很明顯, 在這個觀節點買 iPhone 5 是對的. 

所以, decision 變成:
  • 我要一支 iPhone 5
  • 沒參加預購, 預購要等四周
  • 我等不了四周因為手機不見了
唯一的出路, 就是發表當天去拿一支.  這是無間地獄的開始.

發表當天

我這種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道發表當年要拿一支 iPhone 是必須花點功夫的事. That's true.  I had no idea it is such a big deal.  我九月二十一日當天早上在店裡辦好, 到公司去, 拿出手機發現不少同事問: Is that a five?  我: Yes. 同事: Really?  每個人都想"指染".  有的會問, 有的偷偷地看, 有的想借去跟她的 4S 或 Android 比一比.  這種狀況已持續一周了.  我估計到等到預購都拿到以後, 這個現象才會慢慢減少.  

當天所有 Apple Store 八點開賣.  我九點十分到Town Center.  Apple Store 大排長龍.  對面的 AT&T Store 大概十個人.  我九點四十辦好離開 AT&T Store, 打了第一通電話給老婆. 她說: 你辦好了?  很訝異, 因為她覺得我這種九點十分到店裡去, 這麼沒有誠意的, 怎麼可能拿到手機. It's beginner's luck.  我拿走白色 iPhone 5 後AT&T Store 也沒有了.  當天 AT&T Store 還提供早餐麵包咖啡.  

在等待的同時, 我順便了解一下排隊的人都是什麼樣的Profile.  從二十歲到五十歲都有.  有一個自己拿Galaxy S3, iPhone 是要給太太的; 有一個是要給兒子的生日禮物 (竟然有這種媽媽), 她住的地方到AT&T Store要該半小時; 有一個更可憐, 他凌晨在Apple Store排隊, 早上賣到 (第一批進去Apple Store), 但Apple Store無法幫他啟動 (帳號問題), 所以他跑來AT&T Store (還排在我後面); 另外有一個烏魯木齊, 排隊不是要買iPhone, 他要買iPad (什麼時候不買偏偏要今天早上); 很多人手上都拿著 iPhone 4 (啊你們不會等個幾周...). 

很多排隊的人覺得這是一種 Experience.  Apple Store 員工會到隊伍裡跟大家聊天, 關心客人 (跟賣產品)的大好商機  (AT&T就沒有).  要我等一個小時嘛, 不要說沒時間, 我會受不了.  

緣分緣分緣分

換手機是一個Transition.  從Android到iPhone也是一個改變.  我九點四十離開AT&T, 十點回公司開會.  兩個會一直開到十二點, 十二點半回到 Town Center 我跟一個 Vendor 約了吃飯談生意. 餐廳就在AT&T Store 對面, 我經過Apple Store 看了一下隊伍, 還很長...

下午繼續開會.  我想偷閒設定一下手機的時間都很難. It is also very distracting. 明明口袋裡有手機, 但還不能收Gmail, 缺乏正確的 Contacts, that's unheard of. 

終於, 下午三點可以溜回家, 好好整理一下新手機, 相處一下 - 雖然這個決定有點奉兒女成親 (因為手機掉了).  進了車子.  把 iPhone 5 的 Accessory 想說不然放到前座的 Glove Box.  (上次打開前座的 Glove Box 是被交通警察攔下來要拿Car Registration.)  通常我東西都是丟在前座, 不會特別想放到Glove Box.  Maybe because it is an iPhone?

放進去的同時, 身體彎了一個角度, 在前座地毯上, 我看到"遺失"的Android.  跟黑色地毯"整合得很好".  在很裏面, 沒有這個特殊角度跟光線的配合很難看到.

我為了找妳找不到, 去排隊買了 iPhone. 原來妳躲在這裡.  緣.

星期日, 9月 23, 2012

iPhone 5 (1) - 預購

Apple 說在預購開始二十四小時之內, 已經賣出兩百萬支.  我沒參加預購. 我在上市當天等了二十分鐘就很幸運拿到 (Story to follow next).  二十四小時賣出兩百萬支. 這沒有Internet是不可能的.

讓我們來看一些簡單的數學.  假如要從實體店賣出兩百萬支手機, 需要多久?

在實體店買手機平均要十五分鐘, 很久嗎? No, 想想, 櫃檯得跟你打個招呼.  得先了解你是要升級還是新用戶. 新用戶要填資料, 舊用戶要調資料.  你得簽個兩年合約. 她的明白你要的Voice 跟 Data Plan.  有沒有什麼其它需要?  她得幫你起動手機. 如果手機啟動不了, 還得檢查一下帳戶的問題.  所以十五分鐘加減算, 蠻樂觀的.

一個客人平均十五分鐘, 一個櫃檯一個小時只能售出四支手機. (60 / 15 = 4)

假設每個Apple Store 為了銷售iPhone 5, 準備了四個櫃檯.  每個Store 每個小時的出貨量是 4 x 4 = 16 支手機.

Apple Store 每天營業大概十個小時.  四個櫃檯員在不賣任何其它東西的狀況下, 一天一個Store最堆出貨 16 (每小時) x 10 小時 = 160 支手機.

全美有 250 個 Apple Stores.  每一天, 平均可以賣出: 160 x 250 = 40000 支手機.

要賣出兩百萬支,  2000000 / 40000 = 50 天.

透過Internet Pre-order, Apple 可以在二十四小時內拿下實體店需要50天才做到的事.

Internet is amazing.

星期一, 8月 20, 2012

賣車 Honda Accord, 反鎖開鎖, 跟第三把 Key

自從買了Sienna, 短暫進入家中有三輛車的時代.  一直到今天, 終於把九年的Honda Accord賣出去.  這輛Accord有神奇的故事.  他是我太太畢業後第一輛車.  也是我太太第一次開車.  所以這九年有不少停車場"意外事件".  如果自己把車子開去撞牆壁, 嚴格來說不算車禍. 但車子前後Bumper傷痕累累.  來看車的朋友第一句話是, 車子的報告比車子本身漂亮.

昨晚老婆再度英勇地把"三把Keys"全鎖在車子裡面.  以高分貝的聲音驚動在跟孩子同樂的我. 說明天去賣車沒Keys.  晚上九點找Roadside Assistance.  這輛車九年沒用過任何Roadside Assistance. 通常Roadside Assistance 是給車子在半路故障緊急救援用.  電話一響, 問:  Sir, are you currently in a safety location?  (你現在是否在安全地方?)  "Yes" (當然, 我在家看電影吃爆米花).

"So you locked all your keys, including your backup key, inside your vehicle?"

"Yes" (一定要強調連備用Key都在車裡嗎?)

OK - 很明顯的, 這決不會是我做的事.  我應該"沒有這種能力"把三把Keys全鎖在車裡.  坦白說, 我跟接電話的人一樣, 無法了解這怎麼發生的.  In fact, 我們不確定是不是三把Keys都在車裡. 老婆說她很確定有兩把, 她把Sienna的Key誤以為是Honda Accord的備用Key, 以為還有一把在外面, 把Trunk鎖了. 她的包放在Trunk裏面. (不知道她怎麼想的)

你知道這多麻煩嗎?  火上加霜 Accord 打開Trunk的按鈕故障了. 已經故障至少一年了. 每次我都用遙控開後車廂.  從來沒覺得這是個問題.  現在把Key鎖在後車廂, 車子前座還無法開後車廂, 怎麼辦?

救援大隊半小時後出現. 臉色一變, 說, 他只能開前座車門.  他會想辦法從後座鑽入行李箱, 看能不能打開.  啊, 我順便跟他說後座可以按下來, 但那個開關也被鎖住了.  這時後他說, 先開前座, 走一步算一步.

過了五分鐘, 前鎖已經打開.  親眼目睹這個方法之後, 以後我不會買車門上的鎖有一塊凸出來的車.

接著他很謹慎的說, 一開車門, 你的車會逼逼叫, 這時已經是晚上十點. 可能會吵到鄰居.  Are you ready?  大家都很緊張. 老婆把孩子帶去避難, 我也做好萬全準備.  等他開車門.

One, two, three....... 車門開了.  很詭異, 安安靜靜, 什麼聲音也沒有.  難道防盜系統壞了嗎?  不可能啊, 不過也沒關係, 明天就賣了. 開鎖人接著想辦法潛入後車廂, 雖進不去, 但我跟他說Keys在包包裡, 把包包拿出來就可以了.

我心中仍然疑雲重重. 老婆說有兩把Keys在包裏. 她認為我拿走第三把. 但我沒有. 本來要出去但沒出去. 我肯定沒開車.  我猜一定是老婆胡塗了, 事實上三把一定都在她的包裡.  Could that be possible?

包包拿出來後, 我手一探.  心裡一涼, 只有兩把!  看來老婆是對了.  那第三把呢?  為什麼防盜系統沒響?  我用Key想搖控開後車廂 - 沒反應.  開鎖人說遙控燈有亮, 不可能沒電池.  What exactly happened?

為什麼在賣車前一個晚上, 出現這種奇怪現象?  難到是一種徵兆說此車塵緣未盡?

我心中轉過數個念頭.  知道這些現像一定有因有果.  我過去一個月一直想其實有三輛車也不錯. 這輛 Accord 雖然被老婆開去撞牆壁"多次", 機器電子性能都很棒. 冷氣強得不得了. 輪胎才兩年, 電池是今年剛換的.  車上還有導航系統.  Dual Climate Control.  四缸沒力但省油.  里程數超低.  難道冥冥中自有天意我們應該保留這輛車?  其貌不揚的妳事實上是默默貢獻的英雄.

迷樣的第三把Key究竟在哪裡?  家裡已經找過一輪.  孩子全說他們沒動. 老婆的包裡翻了兩遍的確只有兩把.  今天沒有人開過車.  Where is it?  缺一把Key賣車也不行.  Where is it?

為什麼防盜系統沒響?  行李箱遙控還是沒用.  也無法開鎖. 僅有的Keys看來也失常.  鐵定是有電的.

開鎖先生進車要登記里程數, 拿了Key準備發動.  我欲言又只, 想說不定Key不Work, 無法發動.  難到這又是另一個現象?

果然, 他在車裡把帶進去的Key交給我 - 天啊, 我又猜中了嗎?   老婆已經把兒子帶進去. 我該去跟她解釋這所有徵兆, 告訴她, 妳的第一輛車捨不得離開這裏, 九年的感情, 輾轉跑過幾個城市. 從我們住公寓到獨立屋, 數不盡的回憶跟妳學車的紀錄.  這些撞傷也是妳今天開她這麼沒有壓力的原因, 是不是要留著?  再想一想...

儘管我自認邏輯思考超群, 現在也不得不為這些現像動搖.

........
........
........

開鎖先生說:  Sir, there is another key in the ignition......   (一把Key插在車子啟動的地方)



星期六, 8月 11, 2012

發燒友跟測量圖表 (2) - 測量的奧妙

我在My-HiEnd 31Hz空間討論提到了測量跟Smoothing.  音頻測量是值得認真研究的主題.  跟半導體製程比起來:

- 半導體複雜很多倍
- 網路上音頻測量討論可能比半導體多
- 學音頻測量拿不到股票或分紅, 可能沒有學校在教

加上音樂是屬於茶餘飯後的話題. 誰有腦子去"太認真".  所以久了, 你會發現很多似是而非的論點.  稍微用一點邏輯思考, 就可以點破很多衝突.

舉例假如有人說一定要進無響室測量 (阿要測什麼沒說), 接著他測量的圖表用1/6 Smoothing.  這是很明顯的衝突 (表是說的人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進無響室是因為在一般環境下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解析度, 如果需要解析度, 用Smoothing是降低解析度. 假如Smoothing的結果可以滿足需求, 不需要無響室.

任何測量必須先知道測量的目標.  測什麼? 頻率響應? 軸線還是離軸? 空間反應? 失真? 哪一種失真? 阻抗?  這會決定底下三個東西:

1. 測量使用的訊號:  你可能聽過Pink Noise, White Noise 或 Sine Wave.  這是比較常聽到的. 測量的訊號種類, 長度, 產生方式等都會影響測量結果.

2. 測量訊號的擷取方式:  如何擷取訊號, 樣本大小 (FFT Windows, ...) 等等.

測試頻響跟失真一般用的是不同的訊號, 不同的擷取方式. 高頻跟低頻也不太一樣.

3. 後置處理:  後置處理有很多種.  Smoothing, HBT, ... Smoothing是最有名的後置處理, 因為很多廠商使用, 這個東西可以美化測量圖.  1/3 Smoothing 表示每 1/3 個八度頻率取一個平均值, 換句話說, 整個八度頻率只有三個資料點 (平均).

當你看一個Smoothing過的圖.  表示測量原始的資料被掩蓋了. 有沒有Smoothing所用的資料是一模一樣的. 就看使用者選擇去看, 還是不看.

假如1跟2用對了, 加上測試者知道怎麼取得正確的測試方式, 後置處理沒什麼發揮的地方. 所有的學問, 在怎麼選對1跟2, 以及正確測試方法.  如果你下載過測試軟體, 功能越強的軟體會給使用者一卡車1跟2的選項. 幾乎每個小地方都可以設定.  這也是測量讓很多發燒友害怕的原因.  面對這麼多的選項, 沒有人帶入門根本無從下手.

也有朋友跟著說明, 按圖索驥, 按說明設定.  入門這當然可以, 但如果你希望能真正駕馭這玩意,早晚必須要明白為什麼要這樣設定.  我也看過有的朋友擁有功能強大的軟體, 從沒去研究1跟2的相關設定, 每次都用Smoothing.  Smoothing 最基本的免費軟體都有.  而且顏色都做得很漂亮.  這讓我想到大學時代立志每天去慢跑健身, 還沒開始跑先花一卡車時間"研究", 買了一雙貴森森的專用鞋, 跑了兩周再也沒用過.

試著看沒有後置處理的圖, 是測量的開始.  同時, 假如不知道需要無響室的原因, 最好不要人云亦云.


星期二, 7月 31, 2012

發燒友跟測量圖表 (1) - 兩個圖表

幾天前我在 Parodielin音響評導 貼了下面一張測試圖. 



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

有人猜得到這是哪個喇叭的頻響線嗎? 

- 400 Hz 以下不要看. 這是房間的反應- 沒有任何 Smoothing- 400 Hz 以上是無響室頻率響應

重點不在猜測這是何方佳人.  主要是從這個圖你看到了什麼?  

我有"一群"玩音響超過二十年的朋友. 每個人都很捨得花. 這群朋友另一個特點是沒人懂圖表怎麼讀.  假如平均每天花少許時間在Internet上或閱讀音響雜誌, 不會讀圖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測試數據是音響世界裡唯一可以排除主觀因素, 提供客觀資料的方法.

原則上發燒友讀圖表可分為下面幾類:

A: 不想讀 (不相信 或 不願意 或 自認看不懂)
B: 讀了認為自己懂, 但其實不懂. 張冠李戴. 用正確的圖, 解釋錯誤的東西.
C: 真的懂, 明白測試的限制何在

A - 很可惜, B - 很危險, 這是所有想明白測試數據的朋友必經的陣痛期, 能過這關達到C的不多, 這個絕地修行一樣. 不小心會墜入黑暗原力.  C - 要經過實驗跟邏輯思考, 要了解人類眼睛看不到的東西 (聲波), 需要一些想像力. 

簡單的作業

底下是同一個喇叭, Stereophile的測試圖.  在 400Hz 底下跟上圖的差異來自測試方法不同, 但400Hz以上, 你看得出兩個喇叭的測試結果相當接近嗎?



"看起來"不太一樣, 那是因為你沒讀註標的關係.  張大眼睛試試看吧!



星期一, 7月 23, 2012

Rebecca / Viva 與 音樂 空間 器材 的對話 (1) – 爭議跟測量數據


人耳聽到的音樂除了揚聲器以外, 跟空間器材有關係所有的評論, 會跟底下幾個因素有關:

  • 聆聽人的偏好, 習慣的標準
  • 使用的音樂
  • 空間
  • 器材
  • 主觀的形容方式

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因為上面的幾個因素, 天底下沒有不產生爭議的音響器材, 差別在於:  1) 使用者族群大小, 2) 有沒有緣分看到這因為如此, 懂得讀測量數據變得十分重要, 測量數據是唯一真正客觀的溝通語言.

2012年初, 在網路上產生了一些關於 Rebecca 蠻有爭議性 的評論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當時我並沒有公布 Rebecca 的測試數據, 所有的評論都是用家或聽過的朋友所發的主觀評論我提過不只一次, 我把 Rebecca Community. 所有Rebecca 相關資料, 決大多數來自熱心的用家, 有些勇於發言, 有些比較低調 (怕誤導別人 很客氣), 所有喜歡或有爭議性的言論, 我都是第一次聽到.  我跟Community一起分享喜歡的喜悅, 音樂帶來的感動看到爭議性的言論, 我也跟喜歡 Rebecca 的朋友一樣, 想知道是哪裏出了狀況.

有爭議的那組 Rebecca, 在回到我的手上前, 我得到兩個不同的感想. 第一次是有爭議性的評論 箱音, 雷禪, 痛苦的聆聽, 這些評論對於熟悉 Rebecca 聲音的我, 第一直覺是系統出了狀況. 當時我真以為那組RebeccaQC上的問題, 很有可能是低音單體的阻抗錯了.

到下一個使用者手上, 發生了件有趣的事: 1) 他很訝異我連絡他 2) 他從沒看過這些爭議性的評論. 更不可思議的是, 在他讀了爭議性的文字後, 說聽起來很不錯啊, 並沒有該文章描述的狀況.  他又補充說, 他覺得低頻在他的系統上比較薄 (還特別強調說這不是說不好 真的很客氣).  

箱音, 雷禪, 痛苦的聆聽 低頻比較薄”, 這是兩個搭不上的論點如果不知情, 會以為在形容兩對不同的喇叭. 當然, 這組傳奇性的 Rebecca我是一定要親自聽聽看的三月我回台灣, 這一對已經等在家裡測量數據一測 我真的希望這是一組QC有問題的喇叭, 這樣發生的一切可能容易解釋一點, 但很遺憾地, 客觀的數據告訴我, 所有的參數都是正確的.  這對話題女王跟飄洋到美國, 馬來西亞, 中國, 以及台灣朋友的Rebecca是一樣的. 

困惑是成長的開始. 我真的領悟到音樂的奇妙, 聽到什麼樣的Rebecca是一種緣”.

這一組傳奇性的Rebecca在我家有幾位Rebecca用家跟來買Rebecca的朋友聽過我沒告訴他們這就是爭議女王本尊兩位來買的朋友聽了都各自搬了一對回去. 一位聽了兩個小時, 一位聽了十分鐘 (要他多聽幾首, 說不用了).

這是音樂奇妙的地方. 系統的變數很多, 個人的比較標準不同, 主觀的文字敘述不是形容聲音最好的工具種種的因素沒有客觀的數據資料, 你很難確定對方比較的標準是什麼. 你很難知道這些資料對自己到底有沒有用.

透過某位熱心的Rebecca用家把自己的Rebecca貢獻出來, 請雜誌社測試, 因緣際會, 現在你可以看到高解析度的 Rebecca測試數據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7/rebecca.html).  想辦法讓測試數據成為你的朋友, 如果真的對音響很有興趣的話, 這個知識上投資決對值得會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記住, 正確的分析數據很關鍵. 如果有數據不知道怎麼分析, 或是分析錯誤 (很多雜誌都這樣), 那不如不要看數據如何學到正確的分析方法, 是每個人必須下的功夫.

你一定很好奇, 如果爭議女王本尊是正確的, 有不少喜歡Rebecca的朋友, 以及喜歡他的言論也適用在爭議女王本尊上面, 那為什麼會有爭議這有太多的可能性. 有可能是音量太大把低音單體拍邊, 有可能是擺位空間, 有可能是主人的評定標準, 有可能是文字形容, 有可能是擴大機, ... 你應該明白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我真的希望這是一對有問題的喇叭, 但測試數據鐵證如山, 無法推翻.

“Rebecca / Viva 音樂 空間 器材 的對話會有一系列沒有數據無法解釋的討論會讓你明白音樂的變數太多.  這些題材, 通通來自Rebecca Community的熱情回應沒有他們邀請我去用戶家裡, 我無法在短時間聽到 / 測量到 Rebecca在這麼多不同的空間器材組合下的反應, 同樣的一條頻響線, 產生這麼多變化

在結束第一篇, 我再分享一個故事我知道至少有六位Rebecca用家擁有或曾經擁有 Dynaudio Contour, 兩位是落地式, 四位式書架六位的評論都有點出入”.  我自己AB過其中一對 (vs. Contour 落地 S5.4).  有的說 Rebecca 低頻多, 有的說 Rebecca 低頻 , 有的說相仿. 高音有的比較喜歡 Contour, 有的比較喜歡 Rebecca.  形容詞各領風騷不知情的朋友, 光讀形容詞會覺得大家在比不同的喇叭.

這種故事, 透過 Rebecca, 我還有一籮筐.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一行之後, 我覺得Rebecca / Viva 擺位照片會對用家有實質幫助:



音樂是很奇妙的東西聽到什麼樣的Rebecca是一種緣.



星期六, 7月 14, 2012

省$500跟新車的抉擇 - Toyota Sienna

假如花三天買一輛新車, 這一定表示:

- 車主對需求非常清楚
- 買車沒有Emotion Attachment, 純買車, 車只是一個工具, 沒有"任何感情上的刮葛"
- 車主對車子沒有什麼 "期望" (Expectation, 只要可以開...)

這次買車有點突然, 也打破個人買車紀錄. 上一輛車要動手以前大概看了一個月, 訂車以後等六周, 領車的地點在德國, 領車那天是結婚紀念日 (這看起來容易執行起來不容易, 因為美東跟慕尼黑有六到七小時時差, 而且萬一說好交車那天車廠黃牛, 那結婚紀念日泡湯, 車廠是非戰之罪), 開兩周後還要等六周才運回美國本土.  不但新車本身在異地他鄉是種樂趣, 連選車本身都很有意思.

這次不一樣, 一想到七人座 (Minivan), 在美國原則上大家會認為是先生買給太太的車.  今天我在院子裡洗Minivan, 路過的老美說 "你真了不起, 這是買給你太太的吧?".  "我也想叫我先生買一輛說".  Why?  Minivan 看起來很笨重. 有人寧死不買Minivan, 有同事跟我說, 他買Minivan那天, 他把"男性激素"交出去了.

有些女性同胞也有這種"認同感"問題. 大多人認為Minivan是Soccer Mom's Car (媽媽載一堆孩子取踢足球), 為了展現自己的 Masculinity, 買 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  我有個買過五六輛Minivan, 今年六十歲的男性同事跟我說過, 他, 他說 SUV是給有Masculinity Issue的人買的.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對的, SUV比較貴, 更耗油, 買SUV的人99%都不在乎Off-Road 能力, Minivan因為門是側著開, 使用起來比SUV方便很多,  Minivan 的空間彈性也比 SUV大.  

但無可否認的, SUV 比 Minivan性感十倍. 你看Mercedes, BMW, Lexus 誰做 Minivan?  我一個朋友他一直想買Minivan, 被他老婆阻止, 她寧可開更貴更耗油更不方便但形象更性感的SUV.  像我這麼理性的車主, 完全功能導向, 在路上看到SUV還是忍不住會被迷惑一下. 

魔由心生, 真正悟道之後, 事情就很簡單. 

購車動機跟過程


這次購車起因在於我們要去度假, 租Minivan一天要$100, 想說省個租車費, 不如自己買一輛 (這是什麼邏輯?).  Minivan的市場就兩個在美國紅 - Honda Odyssey 跟 Toyota Sienna.  星期一跟老婆建議去看車, 老婆興趣缺缺, 想說不然就開兩輛車.  最後她去了, 但她沒跟我說她心目中比較喜歡Odyssey.  女人看車跟男人看車是不一樣的.  她偏向Odyssey的原因既不是她開過, 看過內裝, 或用過車子, 後來我得知是因為她比較喜歡Honda的牌子樣子.  你說把選車這種國家大事交給太太不完了嗎?

我私底下比較想試試Toyota Sienna, 不是因為我對Sienna有任何好感. 是因為我們已經買過兩台Honda Accord. 對"H"有點膩了.  對我來說Honda跟Toyota是一樣的.  星期一去看車會去看Sienna主要因為Dealer離我們家近一點. 跟往常一樣, 試車的時候, 老婆的功用就是在旁邊叮嚀趕快回家, 孩子有一堆作業跟鋼琴要練習. 以往這會很掃興, 但這次因為看的是Minivan, 這些撈叨有效遏止Dealer說太多推銷上的廢話.

回家以後老婆竟然主動說開始詢價, 第一輪問回來Sienna比Odyssey便宜一千塊, 又有四年零利率分期. 看來Odyssey是不用去試開了. 快吧. 星期二所有的Dealer都在比"我比另一家便宜兩百美金"的削價行動. 一輛三萬多塊的車到了大家都用兩百元競價, 要嘛真的到底價了, 不然就是"大家"都說好用兩百元為單位. 星期三本來要去Dealer A拿車, 結果剛好缺我們要的顏色, 星期四去Dealer B拿車, 四天結束.

上路, 度假, 大車, 磨合


拿到車子兩天後就度假去了. 來回開了700 英哩.  原則上一千英哩算磨合期.  我從不理會磨合.  我買過四輛新車, 沒有一台特別磨合過, 有的已經快十年引擎還是很棒. 很可能是我的開車風格本來就溫馴.  老三的嬰兒安全座很大, 一定要放第二排, 老大跟老二就產生了第二排跟第三排的爭奪戰.  車內空間很寬, 用起來實在舒服, 一堆可以放東西的地方, 加上座位稍微高一點, 長程開起來很舒服.

我對這車完全沒有期待, 也因為如此, 車子的感覺特別好.  方向盤很軟, 一開始很不習慣.  轉彎稍微大一點, 在有速度的時候就得踩煞車.  行李箱很好擺東西.  回家之前經過IKEA, 特別進去逛了一圈, 買了一點東西.  並不是真的需要家具, 而是以前買這些東西搬起來很麻煩, 現在有了Minivan, everything is possible.

I am very surprised that I like the Minivan very much.  可能是因為大家可以同在一台車上開心的玩.  可能是去買一台八十吋的電視不用擔心搬不回家. 可能是車子本身開起來也不差 (雖然不是跑車的感覺).  可能是外出時帶一堆東西輕輕鬆鬆.  這不是一個絕對必須品 (我們可以開兩輛車出去), 但有了她外出方便很多.  而且在美國這種停車位置很大的地方, 開大車沒什麼好顧慮的.  用了第一周, 我跟老婆覺得 "為什麼拖到現在才買".

沒有意外的話. Sienna應該會陪我們十年.  我朋友問: Minivan有沒有威脅到你的男子氣慨?   我回答: Minivan 可以滿足所有家庭需要的功能, 那我選擇下一輛車的時候, 就可以更針對"我的需求" - as sporty as I want.


星期四, 7月 12, 2012

Rebecca 讀圖表總訣式 - 頻率響應

看頻率響應圖是所有發燒友想深入了解揚聲器必經的一步.  頻率響應圖可以用客觀科學的數據告訴我們很多東西, 如果每個喇叭設計製造商都在設計過程都必須用頻率響應圖進行設計, 那想當聰明消費者的朋友, 不會看這個圖是不行的.  

這個圖也有它的限制, 但對如果你過去只會讀主觀的形容詞描述, 能開始看這個圖就已經邁出一大步.  為什麼頻響圖是重要的客觀依據?

- 音樂是主觀的東西, 別人說好不一定是你的好, 別人的差不一定是你的差
-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 測試的音樂不同, 測試的時候歸納的能力不同

解讀圖表總訣式很簡單, 但很多人都忽視了讀取注標的重要性. 如果你只看圖形, 不看注標 - 100%會被誤導.  

Rebecca 無響室頻率響應 A 
 縱軸表示音量, 以分貝為單位. 橫軸表示頻率, 以Hz為單位.  圖A 告訴你從250Hz - 20,000 Hz 頻率範圍, 這個喇叭的輸出音量都在75 dB左右.  這是 Rebecca 在無響室環境的測試圖, 這表示:

  • 這個圖形沒有空間反射波, 表示反射波已經被移除, 這是喇叭本身的反應
  • 你會看到圖形有鋸齒狀, 因為這個圖完全沒有用任何Smoothing (美化). 這是最原始的資料.
  • 注意縱軸的每一個格子代表 5 dB.  很多你看到的圖形都是 10 dB. (假如你看到的頻率響應圖形沒有標每一個音量是多少 - 丟掉)

假如我把縱軸設定為10 dB, 會變成下圖:
Rebecca 無響室頻率響應 B
一樣沒有使用Smoothing, 但看起來平坦很多.  人的眼睛很容易被圖形迷惑, 沒有助標的圖是沒有參考價值的.  駐標會告訴你一個圖形的解析度, 5 dB的圖比10 dB的圖解析度高很多, 可以讓你看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弄成10 dB, 或加上Smoothing, 解析度就降低了, 在行銷上有"優勢".

平坦代表什麼意思?  表示這個喇叭沒有在任何頻段加入色染, 會忠實還原輸入的訊號.  

這裡有更詳細的說明:  http://www.hifidiy.tw/showthread.php?t=3405  還有一些其它圖表的比較. 

麥克風的測量位置在高音高度離喇叭1米左右. 這是為什麼我告訴你聽Rebecca的時候, 最好的高度要把高音對其聆聽耳朵高度.  因為這個高度是設計軸線. 

如果你有在注意Rebecca從上市到現在很多使用者的經驗, 你會發現同樣的一條頻響線. 因為空間 (決定250Hz以下的頻率), 使用的音樂, 使用的器材, 個人主觀感覺, 產生各式各樣的經驗.  這是音樂奇妙的地方.  有了這個客觀的基礎, 接下來的一些經驗分析整理才有意義. 



星期六, 7月 07, 2012

Rebecca的C/P值 - Focal Electra 1038 Be


一位住在美國的Rebecca用家寄給我的照片.   圖中另一組喇叭是Focal Electra 1038 Be (定價美金12,500)  Focal Electra CC1008 Be 中置聲道.  這是個有趣的故事, 很貼心的描述出Rebecca在我心目中的C/P.

到寄出他的Rebecca 3之前, 我不知道他已經有Focal劇院.  故事源自有不知好歹Rebecca用家好奇地問這位朋友另一組喇叭是什麼, 底下是他的回答.




我看到以為Electra 1038 Be 是小書架.  後來Google了一下規格, 吃了一驚, 告訴他如果去AB這兩組喇叭, 一定要先調音量不管音質如何, Rebecca的表定靈敏度是 87dB vs Focal 93 dB差異太大. (http://www.hifidiy.tw/showpost.php?p=7718&postcount=14)

這位朋友預定的時候是2012二月, 正值Rebecca 3 “多事之秋”.  當時預購的朋友我都會順便問一句: “有聽過Rebecca?”  他住在美西, 離他最近的一位Rebecca用家大概開車五個小時沒想到這位朋友說他已經聽過了, 覺得很感動 - “I was impressed with the sound. I think the speaker definitely offers a good value and performance for its price range”.  他在2011年底回台灣, 很意外地在他一位好朋友的同事家聽到Rebecca 3.  這種緣分不容易, 英文有句話叫 “The speakers took me by surprise” – 意思是一開始不是要去聽喇叭, 意外地聽到這個聲音, 得到莫名其妙的感動.  

他問我有沒有什麼特別建議的擴大機跟DAC.  假如我知道他已經有這些重裝部隊, 回答可能會不一樣. Rebecca的用家背景實在太廣, 有第一次買音響的, 也有已經玩音響超過三十年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4/2-rebecca.html). 有劇院, 有二聲道, 也有唱卡拉OK.  回答這種問題不容易.

我想找出他聽到的Rebecca是哪一對, 目前只知道這一對在台北, “好朋友的同事距離有點遠.   不少Rebecca用家都蠻低調的寄給我照片的時候主人已經收到Rebecca一陣子他把Rebecca 放在客廳Run, 準備放進Studio做專門的二聲道系統.

我從沒期望Rebecca (台幣23800) 可以勝過” Focal Electra 1038 Be (台幣30多萬).  價差太大假如我知道這位朋友已經有Focal Electra 1038 Be, 我會問他買Rebecca的目的是假如你給我三十萬台幣的預算, 哪我可以做出比Rebecca更好的喇叭 好多少主觀的成分太多, 我無法告訴你.  主人是要建構另外一個純音樂系統不是要取代原來的器材.  Rebecca C/P 值不在於她勝過價錢高她十五倍的喇叭,  這不切實際

Rebecca C/P值的真諦在於當主人聽完價錢高十五倍的喇叭, 還會為Rebecca驚艷, 還會願意聽她這是我對Rebecca C/P值的定義我的試聽室有兩組比Rebecca更高檔次的喇叭, 一對是Lyra, 另一對是三音路, 兩組都比Rebecca在各頻段有更優秀的表現. 當我把音量調到一模一樣 (用儀器測 參考這裡: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html), 可以很明顯聽出差異在哪裡. 但聽完後, 我還是願意回來聽Rebecca. 除了Lyra跟三音路成本是Rebecca的幾倍之外, Rebecca還有比較好移動的優點.

C/P值要過了一個水平才有意義.  我的第一套五聲道花了台幣六千塊, 後來買了一套兩萬塊的, 六千塊我覺得好像丟到垃圾桶一樣”.  沒有”C/P可言.  這是所有入門朋友應該避免的狀況.  雜誌上可以看到每個喇叭天花亂墜的形容, 你知道用文字來形容聲音是很困難的相信你有這種經驗:

看好了兩個喇叭, 找到兩篇"雜誌"評論, 你讀了好幾遍, 心中試著從兩篇評論的文字去判斷到底哪一組好. 完全不知所以然. 兩篇評錀還可能來自同一個雜誌, 但不同作者, 你很想寫信去問.  (這個狀況我稱為無間地獄)

假如你真的寫信去問了,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甚至是沒有人知道答案的問題.  假如兩個喇叭的用料相差太多, 那答案容易一點, 如果用料的水平差不多 (注意, 是用料的水平, 不是定價, 很多雜誌對喇叭用料並沒有概念), 那就很難了這會跟空間, 使用的音樂, 跟個人喜好有關係 (注意我沒提到器材 假設器材中規中矩).

你一定也有看了某評論, 覺得差異很大, 實際聽到以後覺得差異沒那麼多每個人的標準不同, 有的是真的不同, 有的是為了說不同把不同的標準誇大, 方便做文章但事實上喇叭到了某個水平, 要再往上走差異會愈來愈小這不是誰是金耳誰是木耳記住了, 喇叭還是整個系統中差異最大的.  

真正的C/P值在於這對喇叭能不能天長地久” – 隨著時間的不同, 她的任務可能不同, 但她可能會一直在主人身邊

星期四, 5月 24, 2012

我如何比較兩台擴大機


比較兩台擴大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Why?

- 擴大機是傳統產業. 幾十年下來擴大線路變化不大 (如果這句話得罪某些朋友, 真不好意思). 很多"穩定"的擴大機廠商, 穩定者, 線路不太需要變化. 大家可能有撇步作自己的一些元件, 這跟輪胎一樣, 米其林的輪胎幾十年下來都差不多, 但輪胎配方老闆可不敢公開.

- 既然這不像電腦及年就淘汰一次, 很多廠商現在都做得不錯. 說兩台機器都不錯很容易, 硬是要說服自己喜歡哪一台, 就比較有挑戰性.

- 水準以上的擴大機, 要比較得用音樂. 你用的音樂跟我用的可能不同. 你聆聽的頻段, 跟專心的頻段, 跟我可能不同. 你注意的細節跟我注意的細節也可能不同. 

- 擴大機的規格 - 放大倍數 - 也可能不同.

最後一點是最容易出狀況的地方. 如果兩台擴大機的Gain不同, 一個是28一個是34, 音壓沒調34幾乎一定贏, 除非34其他規格太差.  

我不常換擴大機. 我朋友搬了一台來我家. 聽了聽覺得很不錯, 接著想跟其他擴大機比比看怎麼樣?  好吧.  底下是我的方法:

1. 音壓一定要一樣才能比. 很多很多人說某台擴大機好過另一台, 說他聽到更多細節, 說.... - 很多都是音壓沒弄對. 如果兩台機器水準都不錯, 你很快說一台"比較悶" - 我跟你保證這是音壓問題. 小聲的"一定悶". 

我有測量儀器, 把音壓調成一樣不困難. 底下是系統從喇叭輸出測試圖, 調整音壓以後, 你會看到兩條線幾乎100%重疊. 我的前級可以精準到 0.5 dB.   我不是用音壓計, 音壓計一定要Average, 從下圖你應該知道每個頻率在房間因為反射波跟駐波的關係, 音量是不一樣的. 我也不看特定某個頻率, 我要所有的頻率都重合. 我先把一台擴大機調到聆聽音量, 測頻率, 再把另一台接上測頻率, 調整前級音量並記錄下來, 聽的時候就用這個音壓聽. 



2.  音壓一樣以後, 盲不盲測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接著要看挑的音樂.  通常好的擴大機, 樂器分離度, 音場深度會比較好. 如果只放一個簡單的獨唱音樂, ㄟ... "鑑別度" 可能就低了點.

3.  從上圖你還可以看到, 兩台擴大機都中規中矩, 沒有什麼低頻加強, 高頻加強等等, 兩台擴大機都非常中性守規矩.  如果有任何一台擴大機不守規矩 - 我就沒興趣了.  我一直以為所有的擴大機都應該這樣, 但這次回台灣, 有的擴大機讓我開了眼界.

上面的圖無法告訴你哪一台擴大機Harmonic Distortion比較低.  但這些數據通常廠商會給規格.

這兩台一台是中低階環繞擴大機 (Made in China), 一台是高階二聲道擴大機 (Made in USA).  中階環擴設定成 Direct / Pure - 直接輸出不經過任何處理線路.

二聲道擴大機比環繞擴大機還重, 主要是因為他的變壓器很大個, 按規格環擴瓦數高, 但二聲道擴大機規格保守, 經過測量, 要讓兩台音壓相同如上圖所示, 我必須再前級調3 dB.

聽了幾首曲子, 心得如下:

- 不容易分出哪個一定比較好. 乍聽兩台都不錯.

- 我最後比較喜歡二聲道. 但環擴我也不介意.

- 如果我去洗個澡, 再來聽, 沒人告訴我哪一台再唱 - 我很可能會猜錯.

- 聽了好幾首, 反覆某些敏感的頻段, 我可以描述兩個擴大機的差異.

兩台都是晶體機.  晶體機的技術真的很成熟了.  我很少比較擴大機. 但如果真的要比, 一定要有儀器輔助調整全頻段音壓.  我看過一台真空管擴大機在2K-5K之間凹下去, 用全頻段音壓也可以看出擴大機是不是中規中矩.